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11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卢梭的公意

【答案】卢梭的公意是集强制和自由的权力为一体的,由全体社会的共同利益指引的,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公意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②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公意与众意不同,众意是指社会成员私人和个人意志的总和。由于私人意志与其他私人意志相冲突,因而市民社会需要由共同利益指引的公意。

2.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案】该观点的出处是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该命题意为凡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都一定会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按照历史理性必然要实现出来的,哪怕现在还未实现出来。该观点表明了历史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动力,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隐藏在现存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的后面,作为绝对精神的隐秘计划而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谢林的自然哲学

【答案】谢林的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要把一切自然现象归为精神。他认为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的表面与外在的客观事物,自然哲学着眼于自然的内在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探究自然之为自然的构成条件,并为自然科学提供前提和准则。从这点出发,一切自然科学的必然趋势是从“质料”、“无机物”、“有机物”最终达到精神。他认为,自然界从低阶段向高阶段的运动发展,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东西的逐步转化,并逐步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他从自然本身出发,用普遍联系和矛盾对立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发展,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4. 康德的自在之物

【答案】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自在之物的内涵是: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

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二、简答题

5. 简述休谟对知识的划分。

【答案】与洛克一样,体漠认为知识为复合观念表达,它存在于对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和判断之中,因此,观念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知识的性质。休谟对于知识的划分的观点简述如下:

(1)知识的分类

休谟认为,人类理性或研究的全部对象,可以分为观念的关系和事实两类。相对应,人类的知识也可以分为两类: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前者指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主要是数字和逻辑; 后者主要指各种经验知识。

(2)观念关系的知识和事实的知识

①观念关系的知识

休谟肯定,我们仅凭思想就可以推理出这类知识。他说:“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把它发现出来,且不以存在于宇宙某处的任何事实作依据。”

②关于事实的知识

人们要想断定一个关于事实的知识,不可能仅仅依靠思想的作用,必须去考察关系以外的经验以做出判断、加以检验。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依赖矛盾律就可以得到,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能仅仅依赖矛盾律,因为事实的正反两方面都是可能的。

(3)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①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就是分析命题。

“分析”的意思是词句意义的分析,我们只要分析表达观念的词句的意义就可发现它与其他观念的关系,就能够断定该命题的真假。

②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

“综合”的意思是通过新的知觉把一个观念同另外一个观念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逻辑形式来看,分析命题中,命题的谓词己经包含在主词之中,谓词并没有给主词增加新的内容。在综合命题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谓词给主词增加了新的内容。

分析命题中谓词己经包含在主词之中,休谟肯定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必然性,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在综合命题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关于事实的知识只有或然性,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关于事实的知识能够扩大我们经验的范围,对生活用处很大。经验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关十事实的知识。

(4)知识的区分

休谟通过对知识的性质和类别的考察,对知识的界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他强调指出,任何知识的内容,不是依靠分析的方法对观念的关系所做的必然推理,就是依赖经验对事实所做的或然推理。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知识。这样,休谟就通过对知识的区分把传统的神学和形而上学排

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6. 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

【答案】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作出了一个基本构想。

(1)内容

①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世代居住在这里,并被锁链锁着的囚徒,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力一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当外面的人们举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时,火光就会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他们自然地认为影像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②如果囚徒碰巧获释,第一次看到火光与物体,他就会明白原物比影子比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穴,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事物,他会先见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见到太阳自身,并明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③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但他会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不同,并激起众怒,甚至被处死,因此,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2)具体分析

①柏拉图认为洞穴中的世界是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智世界。他认为人们与囚徒相像,囚徒代表着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是人类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②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追求善,但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去启蒙和教育人们,因此,他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

7.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答案】“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1)概念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

(2)内容

①“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自足的。

②“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

a. “一”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b. “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可以轮回,可以流溢。

c. 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