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0中国音乐史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夏》
【答案】《大夏》是夏代乐舞。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说明《大夏》是一部由编管乐器“籥”伴奏的多段体乐舞。据《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可知在周代以后,《大夏》由64人共同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著白裙,光着脊梁,表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盛大群舞场面。另外,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下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2. 变文
【答案】变文是唐代说唱音乐形式,俗讲的一种方式,即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的“讲唱经文”,实际上就是把正式的经义变异成为述事、述文、述趣为主,而不以述经、述义、述理为本的佛经故事的演唱艺术作品。其艺术形式特点为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文体形式有韵文散文相间、全用韵文或全用散文等不同种类,表演特征有说有唱有图,文图相辅相成,其中“唱”在中间占有重要地位。内容除表演佛经故事外,多以历史故事为主、民间故事为主,曲调则多取自民间音调,作品如《孟姜女变文》、《汉八年楚火汉兴王陵变》等。
3.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4. 《大武》
【答案】《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封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封的决心; 第一段表现消灭商封的战争胜利; 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 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 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倩》)。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_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5.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魏晋时期嵇康所作,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以“东野主人”代表自己,以“秦客”作为自己虚设的论敌,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步步深入地论述了声(泛指音乐)究竟有没有哀乐变化的核心问题。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即是说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问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嵇康之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己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嵇康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音乐教化观点,而自己却又走人了另外一个极端。尽管如此,《声无哀乐论》中仍然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6.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7. 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间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隋唐
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 一种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8. 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9. 简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西周固有的礼乐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王室文化向诸侯文化下移。西周与春秋早期,周王室掌握着技术百工和文化典籍,形成了天下独尊的王室文化。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公元前520年,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兵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次最大的文化迁徙活动,自此,楚国成为了当时新的文化中心。同时,王室的乐官百丁也陆续分散到各地,促进了侯国文化的发展。
(2)礼乐等级化遭到破坏。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用乐的规模上,其中,观赏乐舞规格方面规定“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也就是乐舞的行列,即天子可以观赏八行八列的“八佾之舞”,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观看了八佾规模的乐舞,违背了礼乐制的规定,由此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论语》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新乐对雅乐的冲击。雅乐作为周代礼乐制的两大支柱之一,曾起到巩固周王室统治的作用。到了春秋时期,雅乐内容越来越空洞,形式越来越僵化。这时一种新颖的音乐——郑卫之音开始形成。郑卫之音,按照字面意思就是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优美抒情、生动活泼。这种音乐由于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享乐的需要,从而对雅乐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也由此引来了礼乐制度维护者的排斥。孔子曾哀叹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10.简要论述原始乐舞的特点。
【答案】音乐艺术的起源之始,便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可能是从劳动的呼号、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中演化而出,也就是歌、舞、乐同源。原始乐舞是人类共同经历的早期音乐形态,即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