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使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从以言语灌输为主的教学,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的时候,仅依靠言语行为启发学生已经远远不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就包含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审美教育。学校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主要是依靠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非言语行为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将具体的知识生动化,注重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依靠示范性或引导性的非言语行为使学生体验感悟音乐之美,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体现出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使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特点,使得教师需要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可以满足教师教学中的这种需求。本研究运用观察记录法,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观察,了解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并对普通课与优质课进行比对分析,寻找适合音乐教师非言语行为提高的途径,从而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推进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本研究以文献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整理和归纳分析,了解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之后,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为陕西省西安市辖区范围内的三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情况进行了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存在的问题,探究了问题的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现状的可行策略。
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阐述了研究音乐课堂教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选题缘由,以及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现状,并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音乐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理论初探。首先对音乐教师教学非言语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分别从表现形式、特征、功能作用三方面对音乐教师教学非言语行为做出了理论阐述。
第三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一部分先对本研究所使用的三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及其结果,最后对研究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了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运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
第四部分阐述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创新运用。首先介绍了常规性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原则、音乐性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方法,然后针对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使教师非言语行为推动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以期对将来音乐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