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32历史学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2.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指《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
,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
,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谷梁传》《左传》
3. 内圣外王
【答案】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
,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4. 郭店楚简
【答案】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从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
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兔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5. 北府兵
【答案】北府兵是指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晓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北府兵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6. 轮台罪己诏
【答案】轮台罪己诏是指汉武帝晚年所下的一道反省自我过错的诏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较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他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整顿内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其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7. 大札撒
【答案】大札撒是蒙古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游牧社会的立法代表作。成吉思汗下令把蒙古的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以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
,也具有法律效力。在行政组织上也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制。 编为《训言》
8. 盘庚迁殷
【答案】盘庚迁殷是指发生在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取得很大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9.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噶尔部俘虏的维吾尔族
,他们兄弟两人纠集其他各部的维吾尔族上层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受到伊犁将军的管辖。
10.酌金
【答案】酌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酣(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酚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棒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藉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酌金律是汉朝政府用于巩固皇权,削弱地方诸侯力量的一种手段。
二、简答题
11.简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案】(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是宋国贵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祸迁居鲁国。父叔梁给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之类的小官。勤而好学,相传曾经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30岁后聚众讲学,后周游列国,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职。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当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68岁。四十岁时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图书《诗》《书》
,并把鲁国史记加以整理删定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周易》
(2)思想:
,①宣传“仁”的学说,强调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亲善协调,贯彻仁时,要以“礼”为
主要依据,故说“克己复礼曰仁”。
②沿习西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注重人事,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了儒家重视人世的一贯传统。
③政治经济上要求当政者施行教化与宽容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人民对上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④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态度上面则主张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路径,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自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影响深远。
12.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答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