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不相信表象,转而探索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这段话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项主张() 人人有权读《圣经》。 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 简化宗教礼仪。 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理论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全部方式。 数学方式是主要表达形式。 17世纪物理学是核心和基础。 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爱因斯坦的意大利同学贝索是马赫信徒,他有次手拿马赫的《力学》对爱因斯坦说:“既然空间、时间与任何事物都没关系,你又怎么知道存在空间和时间呢?”爱因斯坦大赞,于是发誓要把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从先验论神坛上拉下。爱因斯坦把时空绝对论拉下神坛的著作是:()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右图是爱德华·马奈的作品《画室里的午餐》。右边坐着的吸烟男子和左侧的一支旧枪,只是用以转移完全被前面的青年人和后面的妇女所吸引住的观察者的注意力。两个人物的出现,给人一种幻术般的、非真实的感觉,然而从艺术意境这个角度来看却是确实可信的感觉。色彩的运用更加深了这一印象。这幅画应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