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含1949年后]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币

【答案】法币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换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后来不断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2. 《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约法》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制定的约法。1914年3月,召开约法会议,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②撤消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

3.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4. 中共八大路线

【答案】中国八大路线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上确立的路线,大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5.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共同签订。《条约》包括前言和6个条款,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是: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国家的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条约》的缔结不但使我国获

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帮助,更使我国获得了可靠的国际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四清”运动

【答案】“四清”运动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该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打击。1965年1月,党中央对“四清”运动中的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却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顿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观点和口号,成为文革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理论根据。

7. 粮食统购统销

【答案】粮食统购统销是指建国初期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政策。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人民生活和国

1953家建设所需的最重要物资的供求矛盾,国家决定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一政策对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8. 中原大战

【答案】中原大战是1930年3月至1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军同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晋军阎锡山部等在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境内进行的战争。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二、论述题

9. 简述共和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答案】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的成就:

(1)历史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北京大学等全国综合性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的改造和组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历史研究机构的建立,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国家级档案馆的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等中央级和地方性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历史研究》等全国性史学刊物的出版。

(2)在古籍校点、资料汇集、档案整理方面:《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出版,是古籍整理方面的重大工程;1962年编纂完成《中国丛书综录》,这是我国历史上收录范围最广的一部古籍目录书;历史资料汇集方面中国近代史的成果最为突出,《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

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和《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都是历史资料汇集方面的巨著。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纷纷出版了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范文澜改写了他的《中国通史简编》(后改称《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了《中国史稿》,初稿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完成;吕振羽修订了他的《简明中国通史》;翦伯赞主编了《中国史纲要》;侯外庐完成了《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的巨著和编著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等,这些著作是当时我国马克恩主义史学的代表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通史方面,出版了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了两套大型的中国通史巨著,一套是由范文谰主编、蔡美彪续编的《中国通史》10卷本;一套是由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本。

10.简述抗日战争开始到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及其所起的作用。

【答案】(1)积极作用表现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口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比较消极,但仍然牵制了很大一部分日军,在客观上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使正面战场损失惨重。

(2)消极作用表现在:从抗战开始,国民党执行了一条单纯由政府和军队包办的片面抗战路线,使得国民党正面战场损失惨重;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并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各树一帜,互不相容,极大地抵消了抗日有生力量。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历史背景:

①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投降反共逆流仍然存在。

②中日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英美等国与日本矛盾的无法协调,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等争取时局好转可能性的存在。

③共产党内滋生的“左倾”情绪开始成为党内的主要危险。他们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主张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无限制的斗争。

(2)为此,毛泽东于1940年3月和12月,分别写了《目前抗日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两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的总方针。主要内容是:

①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就是放手壮大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创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全国的民众运动,争取全国的知识分子,扩大民主宪政运动。这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基点。

②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间派的态度容易动摇,但他们有很大力量,往往可以成为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争取中间势力是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