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805中外政治制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制外政党

【答案】体制外政党即外生党,指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

2. 国家的社会职能

【答案】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3. 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①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十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②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4. 单轨制法院体系

【答案】单一制国家普遍采用单轨制法院体系。其国家最高法院是其最终的终审法院,地方法院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并根据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规章进行审判,当地方法规与中央法规相冲突时,遵照中央法规进行审判。

5. 弹勃

【答案】弹勃是指由法律或宪法设定的,当享有特别权利(或豁免权)的政府高级官员或法官等有特定的违法行为(如叛国,腐败或与其职业道德不相符的行为等)时,对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二、简答题

6. 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答案】政治统治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予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一种行为。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1)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

①行为主体相同。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②行为原因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各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③根本的目的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2)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

①出发点不同。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制约关系为出发点;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进行的行为。

②方式不同。政治统治有强治、法治、绩治、理治、德治、心治等方式。政治管理从管理的层面上来说则有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等。

③作用不同。政治统治主要是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等等。政治管理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主要有:a. 它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b.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c.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d. 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e. 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7. 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国家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资源的大量获取。国家的形成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在资源的提取和获得上取得优势或便利条件,就是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2)安全的地缘政治。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毗邻之处不能出现无可匹敌的大国,否则很难维持自治和镇压反对力量。

(3)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国家形成一定要有大批相应的政治人才出现,以适应国家的开拓和治理。

(4)战争中获胜。

(5)被统辖人口文化上同质。如果统辖范围内的人口,在文化上是同质的,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国家形成的成本,因为这将更容易推行统一的行政安排,促进被统辖人口的忠诚和团结,统治者也可以坐享其成地利用既有的沟通系统。

(6)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其中某一些因素程度高,就可以弥补另一个程度较低的因素的不足。

8. 简要分析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这种社会政治条件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中,这就规定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政治内容。

②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可能通过自身的政治实践而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政治知识,也可能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方式获得前人和他人从事政治实践所总结出来的间接的政治经验和知识。而这两种途径都以人们的政治实践为前提的。同时,人们的政治认识随着政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治实践的深化而深化。

③人们的政治认识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人们的政治实践及其后果,是人们检验、坚持、调整乃至改变政治认识的唯一标准。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一种,它与其他类型社会化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政治性体现在其动因、内容和后果等方面:

①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为了适应、参加或改变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而从事政治学习的。由于社会政治的作用影响着全社会,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因而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政治学习。

②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和形成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 ③通过政治化过程,社会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并且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政治角色,从而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成为社会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本身是人们政治认识发生和发展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多种过程的统一。

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的政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一方面,它是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以理性指导感性的过程; 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通过政治实践获得政治知识,再把这种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深化检验原有知识或获得新的政治知识,即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冉实践一一再认识,周而复始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始于人们进入社会政治生活、参加政治实践,终于人们失去政治活动和实践能力,是个人不断进行政治学习,从而形成和调整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长期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现有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准则、认识、价值和情感等,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政治共同体的每个成员,使之进入有关政治生活的社会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特定模式中去的过程。

④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习和变迁的过程,正是通过人与社会之间、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才使人类的政治文化得以形成、发展、传习和变迁,从而构成了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总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