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通大学文学院908语文基础[专业硕士]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2.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3.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4.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5.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
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6.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7.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8.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二、论述题
9. 参照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模式,分析文学活动四种理论视野各自的理论依据,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答案】(1)文学活动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模式,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活动。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中只研究作家与作品关系的栓桔。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
主体;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2)文学活动四种理论视野各自的理论依据及其合理性与片面性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索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其中某一个视角看文学,便会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
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话,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从占希腊的“模仿说”,到近代的“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 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者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②作者
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两方“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③作品
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它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主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
④读者
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一说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过于夸人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总体而言,对文学活动四要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片面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