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

  摘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特征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方式。教学实践也表明了这种学习方式已成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比较理想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理念,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使学习者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人才。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本研究正是对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以宁夏固原第一中学2003届的高二两个普通班为研究对象,施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1O)班为实验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式;(2)班为对照班,实施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的高级中学《生物》(试验修订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和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实验内容,共计12课时。实验采用前后测数据分析验证预期结果。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对照前后测;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前后测;学习态度量表的调查等。   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理论,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实验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 通过采用同样试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说明,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改进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有促进作用,提高了学习成绩(见表1和表2)。   在全自治区生物会考中,实验班的优秀率达到了37.04%,而对照班为31.48%,其结果也表明了实施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影响。   (2)提高了学习者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测试,实验设计共分三个步骤:进行假设、确定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班在经过一段研究性学习训练后,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前测Xˉ2检验的结果是:df=(4-1)(2-1)=3,取a=0.05,查表得Xˉ2=7.82,计算值Xˉ2=1.240.05,实验班测试和对照班无显著差异;而后测Xˉ2检验的结果是:df=(4-1)(2-1)=3,取a=O.O5,查表得Xˉ2=782,计算值Xˉ2=1O.1>7.82,则P<O.05,实验班测试和对照班差异显著。这说明,只要教师科学引导,合理启迪,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探究性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在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学习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在学习方式和方法均有转变,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表3)   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性降低,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转变。   (4)在研究性课堂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实验班学生课后提问的人数(平均每天有5人次)和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偶尔有),说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生物学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已成为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认知的动力来源。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奥苏伯尔(D.P.Ausubel)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探究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所要探究的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种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表现出渴求知识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并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而富有创造气氛的空间。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发挥着各自的能动性,充分发表着个人的观点和建议,他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活跃的积极探索者,可以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实现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素质教育理想目标。而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有力支持者。   (3)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所创造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科学理解和有效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发学习潜能、科学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实现成功教育的目的   在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学习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呈现出师生、生生互动、团结协作的新局面,这种合作形式是符合培养未来人才目标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经验,并产生学习上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努力追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这对于在学习方面有困难而且自信心弱的学生,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5)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工协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机会,这种自主、宽松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情境条件,提供了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提出创造性见解的环境,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探究和发现,以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本研究认为,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有效保障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而科学地教学设计是教学通向这种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课堂教学开展是有相当难度的,要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课堂中以及课后的全程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又要能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可以说,科学、实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它将为整体研究过程提供科学的、优化了的“蓝图”。   (2)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科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发挥较高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作为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否则教学将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实现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科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3)要关注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全程性   研究性学习不但关注学习者研究成果的质量,如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和创新性,但更关注的是参与体验的过程,包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也并不是把学习仅仅限制在课堂内,而是要求把课堂作为学生合作、讨论和交流的重要学习环境。   本研究在实践探索中致力于对研究性课堂教学流程(略)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对学生评价也进行设计和完善,使之更科学、简洁和实用(见下表)。   说明:自评和小组互评时可以对感到满意的选项相应栏内打“√”;组长评定可在相应栏内填写“优秀”、“良好”或“继续努力”:有其他特点的可在空栏中写出;课题成果的评价最终由指导教师评价。   说明:各小组长自评和小组成员评价时对感到满意的选项相应栏内打“√”;指导教师的评价可填写等次为“优秀、良好或继续努力”。若有其他突出特点,可在空栏中写出。   说明:学习者自评时对自己感到满意的选项相应栏内打“√”;教师评定可在相应栏内填写“优秀”、“良好”或“继续努力”;有其他特点的可在空栏中写出;在表后还应对该成果做全面而又适当的评语(以肯定成绩和激励为主)。   总之,本研究经过实践教学对照实验和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是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表明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优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的功效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本实验还认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得到体现,而且还可以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使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