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跨学科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案】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的因素,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具体来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六大因素,其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其中包括:①政策目标与标准; ②政策资源; ③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④执行机构的特性; ⑤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⑥执行者偏好。总体看来,该模型吸收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的优点,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都纳入了模型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六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明确,即为什么某一因素会直接或间接或根本不影响其他因素,这一点该模型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
2. 强制性工具
【答案】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3. 政策工具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之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
(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2)委托政府其他部门; (3)契约外包; (4)经营特许权; (5)补助; (6)抵用券; (7)市场供给; (8)志愿服务; (9)自我协助; (10)政府贩售特定服务。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
4. 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5.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
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6. 优序图分析
【答案】优序图分析是指一种用矩阵图示的办法分析各因素(条件)对目标(项日成败、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即把那些复杂的比较与选择方案问题,转化成两两比较,以便于分析。
7.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8. 行动理论
【答案】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其本身来说,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因此,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要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了下列六类行动:①权威性行动; ②目的性行动; ③组织性行动; ④公益性行动; ⑤持续性行动; ⑥创造性行动。
二、简答题
9.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及作用。
【答案】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功能的需要,所提供信息的系统。系由资料收集、分析、选择、存储、处理及传播等步骤构成的整个过程与体系。
(1)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
①经济权威。公共部门因独占行政服务以及公权力,且评估公共组织的经济效率相当困难,因此,经济效率分析不过是众多评估PMIS 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政治权威。政治循环以及法规限制影响PMTS 的长远规划,且PMIS 的设计规划,必须考虑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及互依性,并尽可能与外在环境(公民)需求相结合。
③人事系统。因为PM1S 将造成组织冲击,受法律保障的公务员可能拒绝学习新的工作法则,且缺乏足够的诱因留才、用才。
④工作环境。实行PMIS 可能改变公共管理的日常下作习惯,且涉及到改变组织结构,因此
必须有较长的测试和发展时间。
(2)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①可协助机关决策人员或管理者作决策的能力。经由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可使决策者及管理人员在决策前能充分估计和预测决策后的可能影响,决策后可迅速了解决策执行的情况及其结果,从而可增进其决策的能力。
②可节省机关决策人员或管理者决策的时间、成本及精力。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管理科学和电脑科学发展出来的有效工具,该工具是由软体运用与硬体操作系统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整体系统,将各个次级系统的资料加以集中管理,通过共同的资料流程达到经济、迅速、有效使用信息的目的,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决策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③可使管理人员便于推动例外管理。经由回馈系统,管理人员可以迅速获知计划执行的重大差异、问题及例外事项。
④可充分发挥管理功能。经由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可充分对决策环境的各项因素作全面详细的评估,以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对组织运作的可能影响。
⑤可使组织原有的信息系统更为有效。山于任何一个组织原来均有某种形态的信息系统存在,而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当然更能提供非人力所能有效处理的信息,由此更能使决策、执行及管制等各项活动的品质得到相对提高。
10.简述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答案】(1)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和马奇认为,决策者所面临的是:①含糊且界定不清楚的问题; ②关于其他替代方案,并无完整资讯; ③对于问题的背景资料掌握得不完整; ④对于这邺假设性之替代方案的影响,无完整资料; ⑤对市民之价值、喜好及兴趣,无完整资讯:⑥时间、技巧及资源均极为有限。
这种情况下决策者的反应有:
①决策者大部分反应是“例行性,’的反应,亦即他惯于引用以前用过的解决方法。
②有时他必须想新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他通常也只会循其所熟悉的旧路,很有限地寻找其他可能方案,第一个出现且令人满意的方案即刻就被选定,他不会先搜寻并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也不会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案。因此他所选定的不是“最佳”的,而是“满意”的方案。
③在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下,决策者只做他们力所能及之事。
(2)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人的理性实际上是介十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是:
①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②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③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方案A 是先于方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