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812政策科学与经济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小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小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①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的优势,多为正当的联盟执政:②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的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绝对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2. 博弈理论
【答案】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小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在政治交易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目标与方案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在宏观层面上,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执行博弈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博弈理论使人们对于政府运作的认知逐渐扬弃了传统静态的层级节制观点,并进而转变为以动态的府际关系为核心。政治学的博弈理论认为,在冲突与竞争中,甸一个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收益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 科学方法论
【答案】美国学者W.I.B. 贝弗里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概括如下: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 ②搜集相关资料; ③用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模式; ④从假说作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搜集更多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 ⑤推理,若所得结果与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
但贝弗里奇又认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这种表述,事实上无论从逻辑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有困难,比如:①问题可能表述得不正确; ②很难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是相关的; ③归纳是极不可靠的; ④实践中可能遇到实际困难,可能存在产生错误的多种原因; ⑤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结果充其量是概率性的,因为同一结果会有多种解释,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4. 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
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祝下,市场并小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5.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6. 风险决策
【答案】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事件未来各种自然状态的发生是随机的,决策者可以根据相似事件的历史统计资料或实验测试等估计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并依据概率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通常具备五个条件:
①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收益大或损失小;
②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
③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
④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
⑤在多种自然状态下究竟出现何种状态无法肯定,但对各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却可预先估计出来。
二、简答题
7. 简要分析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其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该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力法。前后对比法有四种具体方式,分析如下:
(1)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是先确定公共政策对象在接受公共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值,再减去作用前衡量出的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明了; 缺陷是不够精确,无法将公共政
策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因素如公共政策对象自身因素、外在因素、偶发事件、社会变动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确区分。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这种方式由于考虑到了非公共政策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加精确,因此较前一种方式更进一步。这种评价方式的困难在于如何详尽地收集政策执行前的相关资料、数据,以建立起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
(3)“有——无”对比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是在公共政策执行前和公共政策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有公共政策和无公共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结果,以确定公共政策的效果。这种比较的长处是排除了非公共政策因素的作用,能够较精确地测度出一项公共政策的效果,是测量公共政策净影响的主要方法。
(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是社会实验法在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具体运用。在运用这种评价设计时,评价者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同一评价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对其施加公共政策影响的组; 一组为控制组,即不对其施加公共政策影响的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在公共政策执行后的情况,以确定公共政策的效果。
8. 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何种规则?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遵循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国学者卡普兰的观点
①公正无偏的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一,应持无私无偏的态度,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社会大众等,均应予以通盘谨慎的考虑。
②个人受益原则
在从事政策规划时,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解决问题,最终的受益者都必须落实到一般民众身上。
③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使社会上居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及个人,能够得到最大的照顾,享受最大的利益。
④分配普遍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即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人,而非仅仅局限于少数人。
⑤持续进行原则
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事务的延续性,对公共事务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角度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不能使三者相互脱节,否则就不切合实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