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776历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一三事件
【答案】九一三事件是1971年林彪集团阴谋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谋杀毛泽东和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相继破产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时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答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史问题的决议。基本内容是:①对建国3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②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③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
3.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间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4.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5. 国粹派
,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答案】国粹派是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国粹派所说的“国粹”
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
培、黄节、黄侃、马叙伦。发行刊物有:《国粹学报》、《政艺通报》。基本主张是:①借助国粹宣传
,批判“君学”,反对帝制; ③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排满革命、救亡图存; ②颂扬“国学”
,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立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 ④提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观”
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6. 远东慕尼黑
【答案】远东慕尼黑是指抗战初期西方列强企图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妥协的事件。1938年英法等国于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使“慕尼黑阴谋”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暗中勾结,牺牲他国利益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方面希望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希望参加对自身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因此在1938年到1939年间,英美酝酿召开所谓的“太平
,德国、意大利也一度进行劝和调解,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取得与日本帝国洋国际会议”
,主义的妥协。这种阴谋同英法等国在慕尼黑的阴谋相类似,所以当时舆论界称之为“远东慕尼黑”
或叫“东方慕尼黑”。
7. 古田会议
【答案】即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因会议地点在福建上杭县古田
,而名。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这个《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方法。主要表现有: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纠正方法主要是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组织纪律。古田会议的《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这一会议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会议。
8.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答案】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出席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会议由凯丰主持。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9.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等,吸引外商和外资来投资办厂的现象。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又在海南设置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一方面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各种专门人才,发展了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内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10.第三党
【答案】第三党是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的,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立场是要在国共两党之外,结成第三种势力,经过第三条道路复兴中国革命,因而被称为第三党。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
,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
称。该党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1930年8月,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
,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动委员会”
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人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二、论述题
11.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主要内容有:
①会议先由中央负责人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归咎于帝国主义给了国民党大量的帮助、白区和各苏区的配合小够等客观原因,不承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和李德在军事上犯了严重错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作了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经过激烈争辩,大会认为博古的报告是不正确的。张闻天受会议委托,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
,决议肯定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多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指出的总结决议》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
②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决定取消由博古、李德、周恩来
,组成的实际上主持政治和军事指挥的“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的责任。其后中央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举行的遵义会议,不可能全面地讨论政治问题,因此会议的决议只是一般地肯定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没有探讨造成军事指挥错误的深刻的政治原因。
②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确立了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枚关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