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3历史学基础1(自命题)之中国现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2.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3.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等,吸引外商和外资来投资办厂的现象。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又在海南设置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一方面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各种专门人才,发展了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内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4. “另起炉灶”

【答案】“另起炉灶”是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另起炉灶”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答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是1961年1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的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原则。这一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要调整各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并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一部分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是20

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初步调整。

6. 实业救国

【答案】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宣扬的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封建压迫,民族经济举步维艰,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张謇。

7. 满铁

【答案】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从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一家日本特殊公司。它是日本经营满洲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

,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因此满铁也被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旧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

称为“殖民会社”。

8. 中国科学院

【答案】中国科学院是指建国后成立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1949年11月1日,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担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高的学术领导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的科学理论问题和国家建设中的关键性、

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等。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为我国科学事业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 《五一六通知》

【答案】《五一六通知》是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的一项通知,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4月由康生、陈伯达起草,4月24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基本通过,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并下发县委。《五一六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原“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号召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旗,揭露和批判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发起的标志,也是十年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10.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二、论述题

11.简要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答案】(1)文革是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特征的“左”倾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恶性循环的产物。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是他发动文革的理论依据或指导思想。这一理论是从1957年以后逐步形成的:

196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①第一步,毛泽东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

重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从政治思想上划分阶级,以及进行所谓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社会革命的观点。

②第二步,1959年庐山会议后,把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引入党内,使党内斗争进一步复杂化。 ③第三步,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后,把社会主义阶级斗争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纲,号召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④第四步,1965年后,提出阶级斗争重点对象是党内走资派,并认为中央有出修正主义的危险,把注意力放在提防党和国家的领导层搞修正主义的问题上面。

,成为发动文革的纲领性文件。 ⑤第五步,1966年5月和8月,《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2)毛泽东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受到削弱乃至破坏。

(3)毛泽东的“左”倾错误、个人专断作风和对个人崇拜的欣赏,被林彪、江青、康生等利用,并把他的错误推向极端,从而使文革的发生不可避免。

(4)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在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及其规律时,中国共产党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的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同时,中共没有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国内进行了“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日益深入到党内,这就为走向文革提供了依据。

1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及其意义。

【答案】(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①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谈话中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虽然没有使用“一国两制”的提法,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政策(即九条声明)

②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和大陆不同的制度。

③1984年2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代表团,第一次公开提出“一国两制”。

④1984年5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

(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①“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