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契约说
【答案】国家契约说是指国家来自人们之间订立的契约的观点。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坞鲁。至16-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国家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国家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2. 政治心理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 国家政权组织形
【答案】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密不可分的。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同时,国体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除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之外,具体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等因素也影响着具体国家和历史发展阶段中具体政体的选择。因此,相同性质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4. 政治意识形态
【答案】在任何政治文化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释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5. 压力集团
【答案】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
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二、简答题
6. 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力一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力一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7. 简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答案】(1)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大体分为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政治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因为:
①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导致政治学与经济学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大的利润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政治学所关心的则是:“怎样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问题,也即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地分配社会价值的问题。
因此,政治学与经济学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
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基础之上的,它与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揭示紧密相关。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密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最新变化,注意研究一些新的经济理论,从而有针对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政治学始终关注现实社会中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为建立一种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作出贡献。
8. 合法化的手段有哪些?
【答案】面对合法化危机,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
(1)第一是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统治者努力证明其统治是与政治共同体的普遍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国家中,统治者更多地依赖由来己久的文化象征系统来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甚至借助于某种道德伦理力量使民众相信对国家政权的忠诚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
(2)第二是诉诸意识形态。现代社会以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价值取代了传统政治价值,而现代国家在以这些政治价值立国的同时又无法真正达到政治统治的普遍化,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以灌输的方式使民众相信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利益,赢取民众的效忠和支持。
(3)第三是退而求其次,寻求有效性,诉诸社会政策。统治者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推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从而使民众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自身福利的增长,但求助于有效性只是权宜之计,合法化危机最终要通过前两种手段一劳永逸地化解。
9. 简述政治改革的条件。
【答案】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①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
a. 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
b. 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
c. 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②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