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的部门间竞争,导致利润率的不平均化,甚至高低悬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的部门内部竞争,最终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是不同部门的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的竟争。资本围绕着利润率高低在不同部门间流入与流出,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化。在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十资本外流,生产能力下降,商品供应减少,价格会上升,利润和利润率会升高;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入,使生产能力扩大,商品供应增加,价格趋于下降,利润和利润率会下降。这种资本在部门间围绕利润率高低所进行的自由流动,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最终会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2. 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发达和紧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离不开国际交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简答题
3.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案】(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 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4. 简述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及其特点。
【答案】(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作为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严格意义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主要是指居民和企业。
(2)居民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之一的特点是: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3)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的特点
①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 ②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③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④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5.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答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在现代经济中,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不同企业也可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原因是不同企业有自身的利益。这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交换的产品也是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6.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从运动过程来看,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从运动形式来看,两者在循环过程中都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
③从运动的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价值不断得到增殖,都是资本关系的体现。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区别:
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从单个资本来看,资本家也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 工人所得工资也要用于个人消费。但这种个人消费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以外进行的,不属于资本流通的范围。但是,从社会总资本角度来看,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出卖商品的过程,就是他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以,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要包括个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