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913国际关系理论之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 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指由英法两国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的,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这场战争本质上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战争的后果看来是“混乱不清和令人失望的”,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列强间的这场战争使得一切协调机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法角度看,土耳其被容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了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这场战争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法国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下并取而代之; 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可是说是法国外交的胜利。英国获益匪浅,通过遏制俄国使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为有利。奥地利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其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还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在外交舞台上陷于孤立之中。
3. 东业封贡体系
【答案】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 而处于依
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和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4. 穆斯林世界
【答案】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5. 国际联盟
【答案】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10日,随同对德《凡尔赛条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组织机构主要有个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有常设秘书处协助其工作。行政院设有英、法、意、日、德、苏六个常任理事国。国联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6. 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而此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7. 大规模报复战略
【答案】大规模报复战略是指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选择的武器对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 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8. NMD 和TMD
【答案】NMD 和TMD 二者是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NMD 是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拦截袭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TMD 是指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保卫驻海外美军及盟国免受导弹袭击。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战略的转变过程基本是从重视TMD ,到TMD 、NMD 并重,再到重视NMD 。冷战结束后,建立在核恐怖基础上的两极对峙结构瓦解,美俄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美国仍不惜动摇世界军控基石的《反导条约》,违背世界裁军大势,不惜巨资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战略意图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继续保持美国的超强地位,遏制潜在对手; ②加强与盟友的军事联系,同时给军火商带来经济实惠; ③提高美国高科技的竟争力; ④对付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防止导弹扩散。众所周知,武器技术究竟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的,根本无法根据技术本身作出区分。可见,NMD 、TMD 虽然被标榜为防御性武器技术,但实质上也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技术。它们的部署将给国际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9. 国际行为主体
【答案】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10.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普林西波射中,命丧萨拉热窝。1914年,斐迪南决定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并肌肤挑衅性地选定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那一天到萨拉热窝巡视。这一带有侮辱性的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黑手会拟订了行刺斐迪南大公的计划。塞尔维亚政府察觉后向奥匈作了通报,但斐迪南一意孤行。萨拉热窝事件在原本就紧张异常的国际背景下立即造成一次新的战争危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