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备的数学素养[1]”. 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大多数学生花了大力气在数学上,却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学习迁移,甚至产生负迁移. “为迁移而教[2]”的口号亦已提出多年,但现状并不乐观. 因此,本文在理清学习迁移规律的前提下,探讨高中数学迁移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建议.
本文通过查阅迁移理论的相关文献资料,以迁移理论为基础,结合高中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对高中数学迁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
(1)介绍学习迁移的相关概念,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论的发展情况等;
(2)研究数学迁移产生的机制,包括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根据高中数学知识内容依次对数学迁移进行划分:数学概念的迁移、数学命题的迁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并对每一方面做详细说明,为高中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3)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把迁移规律运用到数学的教学中,分别从学习材料、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各提出符合实际的策略:①教材、学习材料处理策略:(ⅰ)注重数学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ⅱ)改进数学教材的呈现方式. ②教师教学方法策略:(ⅰ)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迁移;(ⅱ) 加强教学方式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ⅲ)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迁移;(ⅳ)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ⅴ)转变评价机制,多鼓励学生. ③学生学习方法策略:(ⅰ)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ⅱ)建立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完善知识网络结构图;(ⅲ) 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ⅳ)训练类比推理的能力,提高迁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上述建议来指导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