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13艺术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播
【答案】直播是指广播电视节日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分为电视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电视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日的播出方式,其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优势。网络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电视直播显现的时空既有现在时又有过去时; 网络直播除具备电视的两大时空之外还具有压缩时空的功能,如同步的文字直播、图片直播、赛事直播、手机直播和比分直播等各种直播频道和样式。
2. 艺术典型
【答案】艺术典型是指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既概括出事物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备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如:鲁迅笔下的阿Q 、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
3. 意匠
【答案】意匠是文艺美学术语,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的匠心独运,或日艺术活动中创造性的构思设计。语源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其具体操作内涵包括:对生活素材的收集、概括、提炼,对客观物象的位置经营,对作品主题的发掘等。
4. 阿尔都塞
【答案】阿尔都塞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一步提出了多兀决定辩证法,或者结构的辩证法。
5. 四品(四格)
【答案】四品是古代画论术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如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妙、能三品,外增逸品。到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记》分为逸、神、妙、能四品。神品——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神品的作品不仅能达到外在的形似,而且能达到画家主观精神与物象内在气质的合二为一的境界。妙品——亦称“妙格”,中国画术语,
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分析妙格“所谓能格,指的是形似的精能; 所谓神格,则指的是传神,指的是气韵; 而妙格是介乎二者之间,忘技巧而尚未能忘物之形似; 得气韵之体,而尚未能得气韵之全。”能格——能,指精能; 能格作品注重客观描绘物象,得其形似。逸品——亦称“逸格”,中国画术语,指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最早见于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其在张怀瓘《画品断》分为神、妙、能三品之外又置“格外不拘常法”的“逸品”。至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置“逸格”于三格之上。之后逸品成为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典范。
6. 艺术体验
【答案】艺术体验是艺术家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家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加工创作。艺术体验一般包括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呈现出“取精用宏”、“厚积薄发”的原则和特点。
7. 解衣般礴
【答案】“解衣般礴”是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精神投入。“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就是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8. 互动性
【答案】互动性是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 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 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9. 艺术作品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10.风格即人
【答案】“风格即人”是18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风格是从作
品中剥去不属于艺术家本人的东西,剥去和其他人一样的东西之后的剩余物和内核,即风格就是人本身,在此指出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个性决定风格。
二、简答题
11.谈谈你对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的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关于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论证的? 试评论其长处与短处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黑格尔关于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为了弥补生活的缺陷。
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自然中的美是无意图的,而艺术中的美是有意图的; 现实中的美是少见的,而艺术中的美是常见的; 现实中的美是短暂的,而艺术中的美是永恒的; 现实中的美是相对的,而艺术中的美是绝对的。
(2)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的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他认为现实中的美是真正的美、彻底的美,艺术美是生活美的粗糙拙劣的模仿。
这显然是旧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美是发展的、变化的,意图并不能够创造美。持这种观点的人混淆了“最美”“完美”和“美”的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辨证关系主要体现在:
①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它具有客观性。艺术作品以社会生活为创作源泉和基础,是现实美的再现。
②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具有主观性。现实中的美往往是不纯粹的、分散的、平淡的、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艺术中的美是纯粹的、集中的、强烈的、理想的、令人满意的:艺术美源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升华。
12.怎样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答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为:
(1)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
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无不同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根本条件。
(2)典型人物的行动和性格发展对典型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典型环境指以人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因此,典型人物往往成为典型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总之,典型人物同典型环境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环境不典型,人物很难充分典型。反之,人物不典型,环境也不可能具有充分典型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