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853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实地观察

【答案】实地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实地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这种类型的观察。实地观察通常是一种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或仪器的观察。

2. 量表

【答案】量表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量表的各个项目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趋强的顺序。

3. 开放式问题

【答案】开放式问题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由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只提问题不给答案。开放式问题的主要优点,是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所得资料丰富生动。其缺点是资料难以编码和统计分析,对回答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要求,填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还可能产生一些无用的资料。

4. 当面访问法

【答案】当面访问法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中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和互动的方法。调查员需要亲自依据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提问,并亲自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

当面访问法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先选择和培训一组访问员,由这组访问员携带调查问卷分赴各个调查地点,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要求,对所选择的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并按照问卷的格式和要求来记录被调查者的各种回答。在访问中,调查员严格依据调查问卷提出问题,并严格按照问卷中问题的顺序来提问,调查员不能随意改变问题的顺序和提法,也不能随意对问题作出解释。答案的记录也完全按问卷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当面访问法的主要优点如下:

(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

(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

(3)调查对象的适用范围广。

当面访问法的主要缺点如下:

(1)访问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影响到调查的结果;

(2)当面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

(3)当面访问调查的费用高,时间长,代价大;

(4)当面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

5. 定额抽样

【答案】定额抽样又称做配额抽样。进行定额抽样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对象,使样本中的成员在上述各种因素、各种特征方面的构成及在样本中的比例都尽量接近总体。其前提是要对总体中各种构成的比例有所了解。如果把各种因素或各种特征看作不同的变量的话,那么,定额抽样实际上就是依据这些变量的组合。

二、思考与实践

6. 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 二者之间有何异同? 什么情况下应选用分层抽样? 什么情况下则应选用整群抽样?

【答案】(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含义及具体操作方法

①分层抽样的含义及具体操作方法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 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 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例如,在一个企业抽取职工样本时,可以先把职工总体分为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大类: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分别从这三类职工中抽取三个子样本; 最后,将这三个子样本合起来构成全体职工的样本。

②整群抽样的含义及具体操作方法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整群抽样中对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举例来说,假设某大学共有100个班级,每班都是30名学生,总共有3000名学生。现要抽300名学生作为样本。如果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就不是直接去抽一个个的学生,而是从全校100个班级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或是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班级,然后由这10个班级的全部学生(300名)构成样本。

(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异同

①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原理进行的,样本的抽取具有随机性。

②分层抽样的抽样单位是单个的个体,而整群抽样的抽样单位是成群的个体。

分层抽样中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比整群抽样中样本的代表性高。

(3)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不同应用情况

①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或类别、层次)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

②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7. 简述数据清理的方法。

【答案】数据清理工作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进行的,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1)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比如,如果在数据文件的“性别”这一变量栏中,出现了数字5或者7.8等,我们马上可以判定这是错误的编码值。

(2)逻辑一致性清理

逻辑一致性清理则是从另一种角度来查找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它比有效范围清理要稍微复杂一些。其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

据之间的合理性。要查找和清理有上述错误的个案,需要在SPSS 软件中执行条件选择命令(IF )。

(3)数据质量抽查

尽管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清理,但仍会有一些错误的数据无法查出来。作为一种妥协,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的全部个案中,抽取一部分个案,进行这种形式的校对工作。用这一部分个案校对的结果,来估计和评价全部数据的质量。

8. 举例简述理论检验的步骤。

【答案】理论检验过程是指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举例分析理论检验的步骤

(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例如,“由于流动和熟练劳动力的需要,工业化是扩大式家庭减少和核心家庭增加的主要原因。”

(2)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比如,根据上述理论,可以逻辑地导出下列一组命题:

第一,一个国家越工业化,其家庭结构就越倾向于核心家庭化;

第二,在任何国家中,农村地区扩大式家庭结构的特征强于工业化的城市地区;

第二,因工作而迁移的人,比那些没有迁移的人,与扩大式家庭的联系更弱。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这一步即是将命题“操作化”为假设。如前所述,假设是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这些变量是经验可测的。理论检验的这一步包括操作化的全部任务,即决定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可直接观察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可检验的词句重述这些命题,我们也才能清楚地知道需要观察什么。例如,将“工业化”操作化为“汽车产量”、“每百户电话拥有量”等等。

(4)收集有关的资料。即根据操作化以后的命题,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访问的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料。比如,对于上述假设,我们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即看有多少证据支持可检验的命题,有多少证据支持概念化的命题,又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