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石河子大学822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摩擦性失业

【答案】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卜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2. 内生增长理论

【答案】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根据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竟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定增长率内生化的两条基本途径就是:①将技术进步率内生化; ②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3. 汇率制度

【答案】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两种,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仟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看,西方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即按照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此后,由于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各国相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采用了浮动汇率制。

4.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5. IS--LM 模型

【答案】IS-LM 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如何决定的模型。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意味着商品需求等于商品供给,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在利率r 和国民收入y 组成的二维坐标系中,IS 曲线表示了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LM 曲线描述了确保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由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获得。

6. 存款准备金

【答案】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货币,称为存款准备金。按照一个固定比

,这个固定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例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 D )

(r d ),

二、简答题

7.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解决失业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能使经济早点走出衰退的阴影,能有效缓解失业。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失业问题。

(2)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对于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构成的自然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降低其失业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①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如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

,等的不断变化)及信息不完备性(一些工作岗位需要人,一些人要寻求工作,但互相不通信息)

在这两个条件约束下,劳动力流动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

②结构性失业产生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必然会发生的,

当从衰落行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者一时适应不了新兴行业的就业要求时,结构性失业必然要发生。

因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无法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消除的。另一些失业,如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对于这种失业,通过国家的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是可以消除的。因此不能片面的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解决失业问题。

8.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它有什么含义?

【答案】(1)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k 为人均资本,s 为储蓄率,y 为人均产量,n 为人口增长率,

为资本的折旧率。

(2)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f (k )幻减去项。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 ,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 ,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 。总计为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上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相反,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一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

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9. 为什么计入GDP 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答案】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国GDP 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生产的一部分,却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例如,进口1台价值10万美元的机器,被计入本国投资,进口价值5万美元的香水被计入本国消费,进口价值15万美元的军火被计入政府购买。如果计算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时不把这30万美元的进口减去,就会误把外国生产的GDP 计作本国的GDP 。因此,计算GDP 时,必须从出口中扣除进口即仅计算净出口,否则,就会犯多计算GDP 的错误。

10.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答案】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可用图

来描述。

第一种情况:在图(a )中,AD 是总需求曲线,AS 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D 和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当总需求增加,如(a )中,AD 向右移动到AD' ,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或过热)状态。

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 的上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图 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

第三种情况:总需求不变,仍为AD ,而短期总供给曲线AS s 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