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环境与测绘学院888自然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
气温指的就是空气的温度。
(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内有变化,故气温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上旧之中最高温度在午后2~3时,最热月为7月;一日之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最冷月为1月。
(3)气温的地理分布
海平面气温的地理分布一般是从赤道向两极降低,无论冬、夏。等温线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偏离纬线,不与纬线平行。另外,中纬度地区等温线分布是冬密夏疏。地表气温最低区域是南极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15°N~40°N 范围内的沙漠中,如在利比亚的1922年9月13日观测到极端最高气温是58℃。
2. 外营力在塑造地貌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1)外营力的概念
外营力是指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
(2)外营力的类
型
①按作用方式可将外营力作用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或堆积作用等。 ②按外营力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风沙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和寒冻作用等。不同的外营力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a.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
b. 剥蚀作用是风、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的过程。
c.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一一碎石、沙、土、溶液,从被地表水流、地下水、海流、风、冰川等介质带离其形成地开始,直到在新的条件下停止运动的全部作用过程。
d. 沉积作用是指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的作用过程。
3. 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答案】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使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着,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在取食植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一部分初级生产物质,吃进体内的植物物质也有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同化,而被同化的物质中又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作用并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动物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新个体。这也是一个创造有机物质的过程。这只是以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例说明次级生产过程,其他各级消费者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只是食物的性质有所变化。
4. 社会一经济系统是否独立于自然系统? 为什么?
【答案】社会一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为: (1)人类社会群体及其工程技术产物可看成是单独构成的一个圈层,称为社会一经济系统或技术圈。它包括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构成的社会因素和由人类的各种工程技术产物所构成的技术因素。
(2)社会一经济系统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系统的,而是由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产生,与自然系统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3)人类社会一经济系统的运行无不以和自然系统的相互影响表现出来,并从而推动整个智慧圈的运行和发展。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在同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已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
(4)几千年农业生产的历史,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肥力,又在不同程度上改良了土地。同时,不少地区由于采取掠夺性土地利用方式,引起大量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和沙漠化;许多地区的森林砍伐过度,许多生物种灭绝和濒于灭绝。
(5)新城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弱化了,而是越来越密切。
5.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 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地质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是指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但破坏程度差别甚人。有的直接由构造运动形成,很少或轻微受外营力的改造;有的则受到外营力的显著破坏。
(2)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
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①断裂构造地貌又称断层地貌,它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②褶皱构造地貌是岩层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的不同,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
③火山,火山地貌是由火山作用而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其特征是具有火山口和火山锥。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发至地面的出口,是岩浆上涌至临近地面时发生爆破喷发而成的。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堆积起来的锥体状地貌。④熔岩地貌同火山地貌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形成过程和组成物质。熔岩地貌是呈熔融态的岩浆溢出地表以后在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地貌形态。其主要的地貌类型有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6. 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慢得多),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
7. 何谓洪水和枯水? 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答案】(1)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①洪水的定义:
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二是水流量,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与之直接相关。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②枯水的定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
(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