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2. 所谓“五经”,包括《周易》、___、《诗》、《礼》、___。
【答案】《尚书》; 《春秋》
【解析】“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3. 关于上古韵部,王力分____部,黄侃分____部。
【答案】30;28
【解析】关于上古韵部,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浩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4. 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解析】《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俗称“三家注”。《史记集解》卞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
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 《史记正义》除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二、分析题
5.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6. 寫出加下划线的字對應的今字或正字。
(1)趟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2)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5)乃使人興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答案】(1)“竟”一一“境”,边境。
(2)“责”一一“债”,债务。
(3)“辟”一一“僻”,僻邪。
(4)“属”一一“嘱”,告诉。
(5)“谕”一一“喻”,告知,使明白。
7.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相关部分。
(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2)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5)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6)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答案】(1)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也就是给……喝。
(2)臣:名词用如动词。可译为“称臣”。
(3)朝: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朝见”。
(4)①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少”。
②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轻”。
(5)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脱身”。
(6)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
8. 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②人称代词“之”指代郑庄公。
(5)亟请于武公:副词“亟”,修饰动词“请”,表示“屡次”。
(6)公弗许:副词“弗”,修饰动词“许”,译为“不”。
(7)公曰:“制,岩邑也:语气词“也”,在句末表示判断。
(8)虢叔死焉,“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可译为“在那里”。
(9)谓之京城大叔:人称代词“之”,代指“共叔段”。
9. 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本
(2)沐
(3)及
(4)責
(5)縣
(6)鹿
(7)武
(8)景
(9)目
(10)夭
【答案】(1)本: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木的根。
(2)沐:形声。从水木声。
(3)及:会意。从人从又。
(4)責:形声。从贝朿聲。
(5)縣:会意。从系持倒首。
(6)鹿:象形。
(7)武:会意。
(8)景:形声。从日京声。
(9)目: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