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税收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预测

【答案】税收预测, 又称税收收入预测,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要进行税收预测, 就要充分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历史资料, 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和计算, 对未来税收收入的前景做出比较肯定的判断。

2. 抗税

【答案】抗税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拒绝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行为, 也属于抗税。情节轻微, 未构成犯罪的, 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 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除由税务机关追缴纳税人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 还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 税收管理体制

【答案】税收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与责任的一项制度。其实质上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财政管理体制与税收管理体制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 前者包含并制约后者, 后者属于并服从前者。

4. 行为税

【答案】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国家通过对这种特定行为的征税, 来这到特定的调节目的, 它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服务的, 是国家运用税收杠杆作用的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意图不同, 行为税税种的设置和征收应是一个动态的、适时调整的过程。

二、简答题

5. 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和现代税收公平原则的差异。

【答案】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 是指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 向国家缴纳税收。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 是指税收负担应在各个人、阶层和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现代税收原则的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 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经过比较分析认为, 三者的差异如下:

(1)提出背景存在差异

①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 在当时苛重复杂的税收制度、税负不公等背景下提出;

②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 针对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悬殊, 社会矛盾激烈的现实提出;

③现代税收公平原则, 围绕税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职能作用提出。

(2)出发点存在差异

①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 讲求税收中立, 不因征税而改变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 维持政府; ②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 讲求通过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形, 实行社会改革;

③现代税收公平原则, 讲求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保持均衡, 视其为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

(3)征税方式存在差异

①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 主张取消贵族、僧侣免税特权, 皆对收入按比例征税;

②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 主张累进税制, 对高收入者税率从高, 对低收入者税率从低, 对贫困者免税;

③现代税收公平原则, 存在多种观点。

(4)征税对象存在差异

①亚当•斯密的平等原则, 只主张对收入纳税;

②瓦格纳的社会正义原则, 除了主张对收入纳税外, 还涉及财产, 对财产和不劳而获者加重课税;

③现代税收公平原则, 涉及多种纳税对象, 如支付能力客观说中, 涉及收入、财产和支出等。

6. 怎样理解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答案】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按照市场的规则, 由供求双方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交易。

(1)需求方面:对于公共产品来说, 由于它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所有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等数量的该种产品, 不得拒绝, 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调整自己的需要量, 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取舍。因而, 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 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

(2)供给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作为经济人都是理性的, 因而只要有可能, “免费搭车”将会是绝大部分人的一种理性选择。这样,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 “免费搭车”心理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按照市场自愿交易的原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将会出现不足。

7. 简述超额税负担及其产生原因。

【答案】(1)超额税负担的含义

超额税负担, 又称税收超额负担, 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 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税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 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 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 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 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2)超额税负的产生原因:

①国民经济増长是税收超额负担扩大的基础。税收必然会带来超额负担, 因此,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税基的扩大, 税收作用的范围也相应的扩大, 超额负担也必然扩大。

②税收的超常增长是税收超额负担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无论宏观税负还是微观税负, 税收的超常增长都会导致超额负担的递增, 而且超额负担增长的速度比税收増长的速度更快。

③各种商品存在不同的需求弹性。根据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由于需求弹性的存在导致需求曲线存在斜率, 征税必然带来超额负担。

④各国税收实践中, 从量税与从价税并存, 对所得和流转额及财产等不同对象课税, 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超额税收负担。

8. 简述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案】税收政策手段是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 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现。

(1)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 可以把税收政策分为如下几类:

①轻税政策, 即扩张性税收政策, 指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 通过减税扩大社会总需求。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种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

②重税政策, 即紧缩性税收政策, 指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 通过増税抑制社会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取消原有的税收优惠条款或缩小税收优惠的范围等。

③中性税收政策, 即税收保持“中性”, 尽量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 引导资源配置, 税收不应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2)我国着眼于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有:

①将生产型増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増值税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 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