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702管理综合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内部评估
【答案】内部评估主要是指政府内部行政机构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两类:①政策运行机构由操作机构及其人员自己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进行评估; ②由另外专设的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对政策实施进行的评估。其优点是:由于处于政府内部,对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各项信息较为了解,能够比较全面、直接地掌握政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获得有关从政策制定、执行的各方面信息。缺点是:由于内部评估作为政府政策制定和评估的局中人,其评估观念、思维方式、部门利益等等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各种来自政府的制约因素会导致内部评估的结果可能偏离真实的政策实施效果,影响评估的质量。
2. 标准化
【答案】中国国家标准(GB3935.1—1996)中标准化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常见的标准分类方法包括层次、性质和对象分类法三种。层次分类法,是按标准发生作用的有效范围进行分类,把标准分为不同层次,又称标准级别。从世界范围来看,标准层次分为国际、区域性、国家、行业、地方与企业标准。中国目前将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四级。
3. 三T 原则
【答案】“三T ”原则由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即:①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 ②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y); ③尽快提供情况(Tel1 it fast)。具体内容有:①要主动沟通。危机爆发后,要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成为信息主要来源,别人的声音便无足轻重。②要充分沟通,提供关十此次事件的全部情况,即最大限度地扼杀谣言滋生的空间,避免在谣言四起的情况下被迫辟谣,陷入被动局面。③要迅速沟通,即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为掌握主动权赢得时间。
4. 行政发展
【答案】行政发展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它在相当程度上是与行政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行政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一起构成整体的社会发展。‘白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行政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它的发展也推动着其他发展的进步。
5. 行政监督体系
【答案】行政监督体系是指具有法定监瞥权的多元监督主体在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时的任务和权限划分体系。根据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将行政监督体系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体系。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的基本形式包括: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6. 政府预算
【答案】政府预算又称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顶算类型。公共预算包括三种基本功能:控制、计划、管理。公共预算的目标是:总额控制、配置效率、运作效率和财政问责。
7. 绩效导入
【答案】绩效导入就是进行绩效培训,为能保证绩效的持续改进,必须通过培养使管理者和员工具备相应的额能力。绩效导入一方面可以增进管理者和员工就绩效管理的了解,尽可能减少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和由此造成的不良绩效; 另一方面可以让管理者和员工掌握绩效管理的操作技能,例如如何设定绩效指标、如何评分、如何进行绩效沟通等,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绩效培训时,组织应根据员下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流程。
8. 宏观环境
【答案】宏观环境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例如一个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该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的政治、法制等十大因素,都是影响某个国家行政系统的宏观环境。
二、简答题
9. 简述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答案】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应对的关键是要迅速反应,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迅速查明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和事态升级。多数情况下,突发事件在引起政府关注时已经大面积爆发,必须采取系统的应对措施。政府实施公共危机应对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急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1)公共危机应对的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各级政府须会同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以及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其基本应对流程
包括:
①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
②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
③综合分析、果断决策、有序应对、控制和隔离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应急运作机制指以担任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为核心,各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快速反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应急运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信息报告。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国务院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一般是逐级上报,如有特殊情况,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己采取措施等。
②先期处置。公共危机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组织开始应急救援工作,在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
③应急响应。当发生、或可能发生公共危机时,应根据预案启动相关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一般以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为主,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对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是需要国务院协调处置的特别严重的公共危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或实际需要提出,或应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的请示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应急办提出处置建议,向国务院分管领导和协助分管的秘书长报告,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后启动相关预案,必要时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
④指挥与协调。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应协同防汛抗旱、减灾、抗震救灾等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按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这就是公共危机的应急联动机制。
⑤应急结束。当公共危机的应急救援解除或相关的危机因素消除后,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关闭,应急结束。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状态解除,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或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经国务院应急办审核后,报国务院或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
10.简述部门改革对人大预算监督的影响。
【答案】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的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但是,直到部门预算改革以来,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的职能才得到落实。部门预算改革为人大预算监督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为:
(1)每个部门编制一本部门预算,并将部门预算提交人大审议;
(2)实行综合预算,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从而纳入人大预算审批的范围;
(3)细编预算,这使得提交人大审查的预算包括了详细的各个部门收支的预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