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1201人文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要点。
【答案】(1)马尔萨斯是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他的人口理论核心是工人的失业和贫困是造成人口增长的原因,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2)马尔萨斯提出两个解决人口增长的办法:
①积极抑制办法,即用饥荒、战争、瘟疫等极端残忍手段消灭“过剩人口”;
②消积抑制办法,即失业与贫困者不应组织家庭,以限制人口的增长。
(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实质
①把社会的人同自然生物等同起来,把特定的历史社会的人口问题看做是纯自然生物规律。同时也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制度的本质。
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后来也称为马尔萨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有些学者把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全归罪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并主张必须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以解决当代世界人口问题,因此称这种理论为新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2. 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有:
(1)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
(2)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①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②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③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3)政治地理结构
①政治空间结构
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政治空间结构
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条件。
②政治实力结构
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十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4)政治地理过程
①政治扩散
政治事件的扩散力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②政治整合
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③政治分离
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④主权的变化
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 试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化过程
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扩散
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其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主要通过移民(包括殖民)的方式,将原土政治文化带到新的移民地区,从而形成与原土相似的政治地理单元,或将新的地区纳入原土的版图。扩展扩散是指在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往往引起周围相同或相近政治地理环境的其他单元发生连锁反应,给世界或地区带来根本性的政治变化。
②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③政治分离
政治分离是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的,它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分离方式主要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等。
④主权的变化
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发生变化。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①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其主要冲击有:
a. 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b. 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
c. 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
d.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
e. 在两极对抗格局下,苏联为保持自己与美国的军事对抗不得牺牲经济,但是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依赖于资源的投入,加上管理的僵化与技术力量的薄弱,增长率逐渐下降,拉大了与美国、西欧、日本的差距,影响到居民生活的保障与改善。
②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格局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说,美国是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俄国成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政治实体。所以,两极政治格局解体以后,出现的是美国一强与多极的政治格局。
4. 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案】(1)中心地理论的概念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一规模”学说。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村镇及其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结构的研究首创的。
(2)中心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市场最优模式
较高等级的中心地其安排要确保消费者最容易和中心地发生联系,中心地易于组织商品的集散和流通。在此模式下,较高等级的中心地除了服务于自己,还要服务于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②交通最优模式
在中心地体系的组织中,若交通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则按此模式布局较为合理。在交通最优模式下,两个同级中心地直接通道的中点处,有一个次级中心地。同时,每个次级中心地被两个较高级中心地分割,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除服务于本身外,还要服务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③行政最优模式
若中心地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则按此原则布局较为合理。各中心地的服务地区范围具有明确界线,互不补充,即经济区和行政区保持一致。各级行政区都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中心管理,基层行政中心位于六边形的各角,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由7个基层单位组成,6个较低级中心地位于较高级中心地影响范围之内。
总之,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强化了居民体系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预测与分析方法,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以许多简化与假设为前提,没有真正反映消费者、商人、行政管理人员的活动,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