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09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闻捷

【答案】闻捷是我国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咸。抗战后曾在武汉参加演剧活动。 1956年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热情歌唱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和劳动,充满新鲜、风趣的情调,是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抒情歌集之一。

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第二部《战斗的草原》。

1961年后在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主要诗集还有《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

2.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3.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4. 《晚霞消失的时候》

【答案】《晚霞消失的时候》是礼平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这部小说描写了南珊和李淮平两个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经历、思考和追求,反映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社会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小说中以李淮平和南珊从红卫兵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扭曲的精神恋爱为叙述主线,虽然他们仅见过四面,却代表了作者的人生历程。整部作品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与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性,在当时引起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二、简答题

5. 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力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

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创作应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像,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理活动。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

《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睡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主人公陈呆在遇到了一个轻浮的小伙了并受到他的无理嘲弄之后,心绪昏乱,但是优美的舞曲却使他暂时驻步,让他引发了自由联想,感觉到了边陲——他的第二故乡的绮丽风光。这是他在大城市办事受挫后,听这首舞曲的独特感受,即带有对比性的感受。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他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态。

总之,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有区别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但他摒弃了西方意识流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因此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答案】

三、论述题

6. 试阐述新时期的文革叙述。

【答案】新时期小说摆脱了文革中文学依附于政治的局面而回到文学本身,开始按照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发展,内容上回归到展现人性的主题。新时期的文革叙述类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1)伤痕小说的创作

文革后,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出现,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对人们造成的精神栽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

(2)反思小说的创作

这类小说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与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具有的共同特色。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湛容的《人到中年》等。

(3)改革小说的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出现了一批关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小说。这些小说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着力塑造典型的改革人物形象,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产生担忧,以及改革必行的坚定信心; 艺术上风格粗了刚健、充满激情,表现出阳刚之美。代表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4)寻根小说的创作

在拉美文学大爆炸后,中国文坛的创作出现了寻根热。这些作品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的《黑骏马》等。

(5)新写实小说的创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作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追求“零度情感”的叙述态度,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

(6)先锋小说的创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一批作家开始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 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起,真假难辨。这些实验小说是批评家对于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先锋小说,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这些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格非等。代表作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人》、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