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09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实验小说”
【答案】“实验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借鉴西方20世纪文学后在中国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又称先锋小说。“先锋”作家借助西方20世纪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主题上追求对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这在当时成为很有诱惑力的目标。这种“本体化”形态的想象,与他们曾经预期的“世界化文学”的想象是致的。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余华、格非、苏童等。
2. 第三代诗人
【答案】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群体。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3. “大墙文学”
【答案】“大墙文学”是指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题材。70年代末、80年代初,丛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后三部为张贤亮作品),“大墙文学”的概念由此而提出,并成为一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
4.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二、简答题
5. 简述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答案】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用诗情画意的笔致表现抗战生活
孙犁的小说基本是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与生活。他把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致加以表现。他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缺乏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往往抓取个别的生活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色彩。他的小说在创作上虽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使其小说往往充满诗情画意。
(2)表现主人公的诗意人生
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宽阔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着力描画翻身农民在艰苦斗争生活中所孕育的诗意人生,揭示他们平凡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等。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3)中和之美的创作原则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比较内在,即他在含蓄地追求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孙犁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4)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孙犁以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细雕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5)语言清新自然,高度个性化和口语化
孙犁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充溢着既深沉又明丽的诗的情调。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丛维熙等,追随孙犁的创作风格,以其为首,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三、论述题
6. 举出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答案】(1)《青春之歌》的“潜叙事”分析
在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中,如果要选择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无疑要推杨沫的《青
春之歌》。《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革命政治的叙事外衣下,依然“无意识”地借助丁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模式,而小说中隐含的女性主义与仿男权叙事,则是作品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为知识女性构画了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想获得自由解放,要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解放运动事业结合起来。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相吻合。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便消逝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
此外,由于作品中知识分子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表现为:它本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叙事,但又包含了一个五四式的”娜拉叙事”; 一个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话叙事,包含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 一个“小资”女人的个人叙事; 一个类似“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青春叙事; 一个“历险记结构”式的占老叙事。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像《青春之歌》这样有如此多的解读角度与阐释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与分析己足够多,但是对于其文本内部复杂而丰富的“潜结构”与“潜文本”的分析仍有必要进行,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的理由来阐释和认可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且对于整体上认知红色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性含量,也是一个启示和范例。
(2)研究十七年革命文学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研究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历史作品,要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深入文本,发现作家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并在文学史中寻找参照,从而加深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而并非做出简单化的价值判断。
①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在认识上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即用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新文学中两个传统——五四传统和延安传统,并将其对立起来,将文学史中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看成是新文学启蒙精神的断裂。固然可以将五四文学到十七年文学描述为一个由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但也应认识到,十七年文学中集体话语的介入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补充和延续,而不是断裂。
②研究十七年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境中,在观照历史情境中进行研究,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而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地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要警惕历史情境中的意识形态陷阱。
③将十七年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史视野,使其与其他时期的文学获得一种照应,从而带来互文性的阐释,这样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于作品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横向的比较,还有一种纵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