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真理,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从未遭到置疑。但是原型理论的提出颠覆了经典范畴理论在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地位。认知语言学家把原型范畴化理应于多义性研究,发现原型范畴化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语义多义性问题。那么原型理论是否是关于范畴的绝对真理?对于解释古代人的范畴观,产生年代较早经典理论是否比原型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本文将以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尔雅》为视角探讨语言范畴化问题。《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辞典兼百科全书,其中丰富的汉语词汇使它成为研究范畴化的珍贵语料。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作者发现在认知语言学范畴研究和尔雅研究领域存在以下不足:1)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需要系统的,跨文化的验证;2)在原型理论框架下对词汇多义性的历时性研究不足;3)几乎没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尔雅》体例的研究;4)对《尔雅》前三章的体例特征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为了填补以上认识空缺,作者以《尔雅》为语料验证原型范畴理论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尔雅》前三章的范畴化特征是什么?2)语义范畴扩展的机制有哪些?3)此研究对认知语言学和《尔雅》研究有哪些启示?本研究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一个共时研究,包括两个小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是横向的,探讨《尔雅》前三章各个训列(词条)中训词之间,以及训词和被训词间的范畴关系,采用的方法是“家族相似性法”(Taylor 2003)。第二个研究是纵向的,探讨训列的排列规则。第二步的研究是历时性研究,采用“说文对照法”,探讨语义范畴的扩展方式。第三个步是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尔雅》前三章中,大部分词条里的训词和被训词靠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其中训词充当范畴中的原型。训列之间的排列不是任意的,符合基本层次范畴原则。2)隐喻和转喻是范畴扩展的机制,其中转喻的作用更基本。3)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原型理论提供跨文化的佐证,但是作者也发现了和原型理论相违背甚至严重背离的范畴化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古代中国人倾向于以事物的相似性和对立性为基础,进行范畴化。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化的主要观点。该研究结合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提供了基于中文语料的佐证。部分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的范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