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引资战略实施以来,随着改革深化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在引资金额与引资项目数量上均有所突破。传统观点认为引进外资能够解决东道国面临的“资金瓶颈”和“技术瓶颈”等问题,促进技术升级、改善产业结构。受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引入外资金额与项目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这引起学者与政策层的极度关注。相关研究认为引资减少将影响资金供给,造成资金短缺,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现实中,主流“双缺口模型”理论所认为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双缺口”矛盾已经消失,“双盈余”状态出现,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仍不遗余力的引进外资,而且外资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凸显。更值得关注的是,处于弱势的西部地区却仍然全方位的引进外资,结果导致引资的成本大于收益,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引致本土企业的恶性竞争等,那么如何理解并对上述矛盾给出有价值的分析和解释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僵化,引进的外资须兑换为人民币才能够被充分利用,因此,从本质上看,外资引入中国后,资金的运用须以增发等额人民币为前提,同时外汇储备规模快速上升。Minsky与Wray等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主权货币理论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主权国家总能够保证以本国货币计价的支出并且保证资金的有效回流。因此,在中国,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显然成为稳定汇率的有效手段并不是保证资金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相反人民币的被动无序发行不但妨碍主权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运用和执行,而且外汇储备超额增长引发外汇资产风险剧增也不容忽视。
不同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积极引入外资实际上已成为“倒逼”中央政府加大对当地的金融支持的“潜规则”。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弱势地区,资金缺口更大,但通过外资引入加大对西部各地区的金融支持的手段同样导致外汇储备超额增长及人民币被动无序的超发。同时,西部地区引入的外资并非经济体的内生需求,而是地方政府追求“数量型”增长的强行推进,因而也很难带来正的溢出效应,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外资项目不但无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相反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升级难度加大、本地企业被“挤出”,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话,西部地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本文的分析从引进外资发展历程入手,研究外资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权货币理论解释西部地区外资的资金运作及引进外资的效果,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其中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降低盲目引入外资的风险,同时稳中求进的加快汇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降低盲目引资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