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20世纪40年代童年回忆体小说的创作——以流亡桂林—香港的“东北作家群”为例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1940年代,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回忆体小说

  摘要


东北作家群是最具东北地域特色和流亡性质的作家群体,他们最初都是抱着满腔的国恨家仇,热血沸腾地走向新文学,走出关外、走入关内。他们有着相同的激情和爱恨,相同的根系和依恋,共同抒写着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斑驳多彩的人生图景。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政治选择的不同和个人生活情感的迥异,一部分人奔赴延安,一部分人继续流亡,一路南下到桂林、香港。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流亡桂林——香港的这批东北作家们,他们在创作上开始向内转,倾向于个人情感和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审视。1940年代从东北流亡到香港、桂林的这一支东北作家队伍,他们创作的一批儿童视角的童年回忆体小说,在40年代的文坛上是另类的,也是别致的,代表着流亡桂林——香港的东北作家们40年代的创作高峰。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及对当时主流文学——延安文艺的回避和丰富。作家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基础,遵从个人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表达别样深刻的思想内涵,呈现出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具有诗化的审美效果。本论文分为三章,分别从创作动机、叙事特点和审美意义等三个方面来对这些儿童视角的童年回忆体小说进行分析论述。
第一章,主要论述流亡桂林——香港的东北作家群关于1940年代童年回忆体小说的创作动机。童年时的早期经历和成年时期的流浪生活是他们小说题材的积累和创作的基础,怀旧心理和漂泊经历以及寻求归属的意识是作家们的创作心理以及生活和情感储备,从而在对童年美好生活和情感记忆的美化过程中,慰藉自己漂泊生涯的疲惫和寂寞,传达出寻找精神乐园的强烈的归属意识。第二章,重点论述1940年代童年回忆体小说的叙事方式。童年回忆体小说借助儿童的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以儿童为主角回首往事,更加真切地还原了儿童视野中人类生存的原生状态,也更深刻地唤醒成人在世俗的熏染之下越来越多的淡忘和麻木。但是儿童视角的小说本身都没有纯粹的儿童叙事,一味地回忆就会有失艺术创作的深度。因此,在他们的创作文本中时常会有成人叙述者声音的出现,在儿童的思考和理解力无法达到的地方,有意或无意地出现成人理智而深刻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了儿童叙事者与成人叙事者交织补充的复调叙述方式。东北作家们在追求思想深刻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儿童的叙述方式,遵循着儿童视角的间断性和人类记忆的片段性的规律,因此文本空间没有很强的逻辑连贯性和情节完整性,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第三章,主要考察和审视1940年代童年回忆小说的审美价值。童年回忆体小说回忆着儿童世界的新奇和有趣,指向的是成人的落寞和孤独,点滴的平凡琐事在回忆地温润下散发出不平凡的光彩,这是别具匠心而且难能可贵的。这些童年回忆体小说还呈现出清新委婉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这些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固定模式,以叙述者内在的、温暖和悲凉交织流动的情绪为文本主要表现内容,使得文本具有散文化的形体特征;同时,在儿童式的诗化语言和明亮的画面感中,展现出单纯美好的童心世界,在单纯童心世界的背后又有着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深刻思考。
东北作家群的这批40年代童年回忆体小说在美学和叙事学上的突出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给读者在接受心理上也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中童年母体叙事和散文化、诗化小说创作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