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对啮齿类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早期社会应激会对啮齿类的大脑和行为产生长期并且持续的负面影响。但是非常有趣的是,现有研究已经显示这些影响中的一部分有可能被触觉刺激逆转。例如:实验发现在新生儿隔离期间伴有新生儿触觉刺激处理可以逆转或阻止新生儿隔离对成年后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还发现新生儿触觉刺激效应有性别差异。然而现有研究对新生儿触觉刺激是否可以逆转或改变由早期隔离引起的非空间学习记忆,社会性及神经内分泌释放等方面的改变?关于这一问题尚不清楚。所以本研究重点从社会性、学习记忆以及神经内分泌的释放着手回答这一问题。
棕色田鼠 (Microtus mandarinus) 是探究这些因素的理想模型,因为他们是较高的社会群居性啮齿类动物并且表现出雌雄共同照顾下一代的双亲抚育模式。我们利用这一理想的动物模型,探究新生儿触觉刺激是否可以逆转新生儿隔离引起的成年雄性棕色田鼠在焦虑情绪、学习记忆、社会性等方面以及中枢催产素(oxytocin,OT)、加压素(vasopressin,AVP)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另外,我们还检测断奶前的体重变化及成年后血清中的皮质酮含量变化情况。主要的实验结果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出生后的第一天到第二十一天,新出生接受触觉刺激的棕色田鼠要比新生儿隔离组雄性鼠的体重偏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正常组与新生儿触觉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
2. 在旷场实验测试中,与新出生隔离雄性鼠相比,新出生接受触觉刺激的雄性鼠表现出显著低的焦虑样行为,但是在正常组和新生儿触觉刺激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 新物体认知测试中的偏爱指数在新生儿隔离组与触觉刺激组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我们发现新生儿隔离组的偏爱指数要比正常雄性鼠的偏爱指数低,并且是显著性的降低。然而,正常组和新生儿接受触觉处理的雄鼠在偏爱指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4. 与正常组相比,新生儿隔离组的雄性鼠对同性刺激鼠表现出较低的亲密行为和较少的攻击行为。然而与新生儿隔离组相比,新出生接受触觉处理的雄鼠对同性刺激鼠表现出较高的亲密行为和较多的攻击行为。
5. 新生儿触觉刺激组与对照组雄性鼠相比,催产素(OT)在室旁核(PVN)处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新生儿隔离组雄鼠的催产素(OT)在室旁核(PVN)处的表达有显著的下降。
6. 加压素(AVP)在室旁核(PVN)处的表达在正常组、新生儿隔离组及触觉组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隔离雄性组加压素(AVP)在室旁核(PVN)处的表达显著性降低,而新生儿触觉刺激组加压素(AVP)在室旁核(PVN)处的表达有显著性的增高。
7. 三种处理下,新生儿隔离组中发现血清中的皮质酮显著性增高,正常雄性组与新生儿触觉刺激组的血清中皮质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以上的这些结果都表示早期生活经历中适当的触觉刺激在预防行为紊乱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结论是:新生儿触觉刺激可以逆转新生儿隔离引起的成年期雄性棕色田鼠的社会性,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这种逆转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的催产素(OT)、加压素(AVP)在室旁核(PVN)的表达及血清中的皮质酮含量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