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同其他文献相比,二次文献具有( )。
A. 原始性
B. 客观报导性
C. 主观综合性
D. 客观系统性
【答案】B
【解析】二次文献具有客观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合理的科研群体层次结构应全面考虑以下几方面,除了( )。
A. 专业结构
B. 智能结构
C. 年龄结构
D. 体能结构
【答案】D
【解析】合理的科研群体层次结构应全面考虑以下几方面:①专业结构。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多学科的参与,需要有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等各领域的专门人才;②智能结构;③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经验,要尽可能老、中、青结合。
3. 参考性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 )。
A. 原始性
B. 主观综合性
C. 客观报导性
D. 客观系统性
【答案】B
【解析】参考性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更加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主观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4. 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是( )。
A. 正确选题
B. 写好指导语
C. 问卷题目的行文技巧
D. 设计“目标体系”
【答案】D
【解析】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要想提高问卷的效度,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好“目标体系”。
5. 下面( )不属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
A. 直觉观察期、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B.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期
C.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期
D.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答案】B
,分析为主【解析】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依次为:直觉观察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期(20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纪上半叶)。
6. 编制态度问卷,下面不正确的叙述是( )。
A. 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 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 量表尺度在7+2之间最好
D. —般说来,编制问卷的题目越多越好
【答案】D
【解析】试题是问卷的主体,在编制问卷时不但要注重试题的质量,而且还要注意试题的数量,题目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适量。
7. 下面关于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种是按照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进行划分。
A.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B.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
C. 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调查的测验方法,总结经验法
D. 学校调查、社会调查及公意调查的一般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的宿因调查研究:儿童发展研究、趋势研究的发展调查研究。
【答案】B
【解析】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
8. 题录、书目、索引、题要和文摘等属于( )。
A. —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答案】B
【解析】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9. 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理论研究分为( )两个层次。
A. 经验的和理论的两个层次
B. 理论的和实践的两个层次
C. 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层次
D. 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层次
【答案】A
【解析】理论研究具有结构体系的层次性。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区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两个层次。经验性层次: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单纯排列与分类,进行各种事实的积累过程,通过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经验概念(经验定律)。理论性层次:通过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将教育现象中隐含的本质性的因素外化和明确地表述出来,揭示出经验定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处在较低概括层次的各种经验概念形成为理论原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的了解。
10.下面对于研究假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B. 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C. 在进行研究之前,研究者根据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设想的各种可能情况。
D. 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
【答案】C
【解析】研究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
11.教育科学的思辨性研究( )。
A. 可达到普遍性认识,但受研究者认识能力的局限,主观的分析会不同程度代替客观现实
B. 可达到普遍性认识,因此研究者主观的分析不会代替客观现实
C. 不能达到普遍性认识,因此研究者主观的分析会代替客观现实
D. 不能达到普遍性认识,因此研究者的主客观的分析都不会影响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