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城市是旅游的集聚与扩散中心,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依托。几十年来我国城市旅游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由于对城市旅游的供需平衡问题研究较弱,缺乏重要科学判断和理论指导,旅游供需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众多城市旅游的通病之一,严重制约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总体统筹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地判断目的地城市旅游供需平衡问题,合理地优化旅游供给结构,促进城市旅游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旅游研究理论和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模型及机制》(编号:41271158),以入境旅游为切入点,以城市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评价为研究视角,将需求和供给研究融入同一平台,以北京市为例,以作者亲自参与调查获得的市场调查和政府权威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数理分析、理论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入境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4大群体对旅游供-需协调发展的认知评价差异。在回顾系统论、协同理论、耦合理论、利益相关者、认知理论等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梳理并分析了相关研究和文献;研究了北京城市旅游供-需协调评价调查数据质量、目的地城市旅游供-需协调结构和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供-需协调认知差异;并对北京市旅游供需协调提出了若干建议。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构建了旅游供-需协调评价体系。构建了评价体系的三大子系统,即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与服务和旅游支持与保障。其中,旅游吸引物系统包含景观吸引物、节事人文吸引物和社会人文环境三个维度;旅游设施与服务系统包含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旅游交通三个维度;旅游支持与保障系统包含自然生态环境、网络通讯(与旅游信息)、城市旅游营销、旅游安全保障四个维度。三大子系统基本涵盖了旅游供给要素,相互协作、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共同构成旅游供-需协调评价体系。
(2)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审视下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模型。入境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认为北京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入境游客对北京旅游供-需的耦合度认知低于从业人员,而对其综合协调发展认知高于从业人员,说明入境游客认为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较好。社区居民和政府管理人员认为北京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且对旅游供-需的综合协调发展认知高于耦合度认知,说明二者更关注子系统之间的均衡、良性发展。
(3)分析了旅游供-需耦合结构差异。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与服务系统耦合处于濒临失调上限与勉强协调下限之间,旅游支持与保障系统耦合处于濒临失调。利益群体均认为北京市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与服务基本能满足入境游客需求,应注意调整发展方向;而旅游支持与保障系统较为重要,但表现不理想,还需继续努力,甚至重点改进。旅游供给子系统内部存在结构性差异,要素发展的均衡性和配合度不够突出。
(4)分析了利益相关者旅游供-需协调认知差异。
①旅游从业人员对总体旅游供-需协调发展评价低于其他群体。旅游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经济利益诉求,对供-需协调感知和反馈较为直观和及时,要求也较高,但总体评价最低。
②总体上,入境游客对旅游供给要素评价高于供给群体。各利益主体在不同维度感知均有差异,但在与旅游者出游联系最紧密和直接的要素,即景观吸引物、节事人文吸引物、城市旅游交通和城市旅游营销上,供需感知差异明显。
(5)提出了目的地旅游供-需协调发展优化路径。旅游吸引物由“浅”入“深”,主要是供给结构的调整,营造独特的城市休闲气质,由点线式的观光旅游向全域化的高端旅游、深度休闲游和专题旅游转变。旅游设施与服务由“全”转“异”,主要是供给结构性质和功能的调整和改善,以适应散客游增多、休闲需求渐强的趋势。旅游支持与保障由“缺”补“全”,主要是花大力气改善自然环境,打造综合媒体平台,精准营销,规范市场,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
(1)视角创新:从旅游需求满足的方向来研究旅游供给。基于旅游认知评价,立足于供给能否满足需求的视角,将旅游需求的满足作为检验供给的标准,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旅游需求的“配角身份”和验证作用,具有“实践检验真理”的意义。既有“身在其中”的体验,又有“旁观者清”的立场,使研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客观性,更具新颖性和研究意义。
(2)方法转变:以一手调查数据来研究旅游供-需协调。本文直接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的一手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旅游供-需的共时性分析,能够更及时地获知游客需求的变化和对旅游供给的意见,归纳旅游供-需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调查主体的访谈和评价既是基于自身从业或生活的经验,也是对当下旅游供给的体验和感受,使研究更鲜活,更具有即时性。
(3)多群体评价:从利益相关者审视角度综合评价旅游供-需协调。游客、居民、企业、政府、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都是城市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或是旅游的参与者,或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或是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或是旅游健康的维护者,他们对旅游供需协调有自己的体验和要求,出于不同的利益目的,也希望旅游供需能否协调、良性发展。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旅游供-需协调进行综合评价,既能判断目的地旅游供-需现状,又能通过各群体认知差异和意见了解目的地旅游供给存在的问题,使研究更具客观性和必要性。
由于客观条件及自身能力所限,本文仍有不足之处。如旅游供-需协调评价体系还需理论上的完善和实践中的深入检验;数据获取比例不够均衡;研究结论及规律推广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如多个案例地之间对比研究;二手数据与一手数据结合研究;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对比研究等;以期不断深化研究,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