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二).. 12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三).. 29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四).. 45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五).. 54
一、名词解释
1. 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
【答案】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是皮亚杰研究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类包含是指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数量。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因此他用一些实验来进行验证。如:他给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组成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回答:“红花多。”此外,他还认为幼儿不能区分一个物体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和真的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一些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研究手段过多依靠语言进行呈现问题和推理判断,造成儿童理解问题本身的困难,低估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2.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从很早开始,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 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3.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4. 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
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
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二、简答题
5. 评价后天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与环境的自发影响相比,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小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3)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的、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等,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遗传只提供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后天的教育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力的发展层次,因此,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创造条件促进儿童智力的最大限度发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6. 什么是老龄与老化? 简述老化理论、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及其对我们的启迪。
【答案】(1)二者的定义
①老龄指进入老年期的年龄。但历龄(历法年龄)或时序年龄,即按出生年月计算的年龄,是各学科一致通用的。发展心理学所说的心理随年龄的増长而变化,这里的年龄指历龄。
②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2)有关老化原因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①损耗理论,认为人体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活体同无生命的物质一样,会因长时间的磨损而逐渐消耗、衰老。
②遗传程序理论,认为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有规律的退化,各类生物寿命的长短是由遗传程序决定的。
③生命过程变异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变化引起的。这类理论主要有差错灾难说、免疫能力下降说、内分泌衰退说、体细胞突变说和代谢残渣积蓄说等。
(3)两种老年心理发展观
;成①传统的观点认为: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
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越明显,这种变化只能称做“老化”而不能叫做“发展”。
②心理发展观为毕生发展观。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的新的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4)两种发展观的启迪
①传统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衰退,就个体心理变化的总的趋势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主要看做生物有机体,过于看重生物机体的变化和年龄对心理变化的影响,把心理发展看做单向的、不可逆转的,以个体生物机体的成熟期作为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临界点,从而否定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②毕生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人到成年期以后,心理仍然继续发展,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应当指出,这种理论在强调心理发展贯穿于个体整个一生的同时,对人到成年期尤其是成年晚期,其心理变化的总趋势是衰退或下降的这一事实,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7. 简述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心境、激情和应激是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它们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且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