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Cohort effect
【答案】Cohorteffect 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2. 两难故事
【答案】两难故事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3.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4. 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
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二、简答题
5.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的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感觉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就找母亲,很快的与母亲接触,很容易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独处的过程中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的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来时,对母亲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试图留在母亲的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
(1)该实验程序是什么?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属于什么类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教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该实验程序:陌生情景法
(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平平是安全依恋型;乐乐是反抗型依恋。
(3)影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4)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6.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答案】(1)认知发展理论
①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智力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亦非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②影响认知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
a. 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决定条件)。
b. 物理环境: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前者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 抽象出物体的特性,如大小、重量、形状等。后者则是指个体作用于
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c.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皮亚杰指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正是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或操作)和协同运动(或合作)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心理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但不足充分条件。
d. 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
③认知发展的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a. 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或基模)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
b.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因为它只不过是以原有的图式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c. 顺应:质量上的变化,因为它在原有图式不能直接适用条件下,个体为着环境需要,主动地修改图式,进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所以其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d.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③认知发展阶段论
a.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b. 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结构各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各阶段出现有一定次序每一阶段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d. 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e. 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明显可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集的。 f. 新水平的构成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是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④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儿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见于0〜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儿童主要
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b. 前运算思维阶段,见于2〜7岁的儿童,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在前一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