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事务管理832国际事务管理专业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2. 取舍理论

【答案】取舍理论来源于正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的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多项政策或是多重目标的选择,那就必须要有所取舍,采取某项政策或是目标,就必须要舍弃其他选择。

3.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政策活动的一个组成环节。

4. 囚徒困境

【答案】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固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卫等方一面,也会频繁显示类似情况。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怀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假如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力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会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选择策略。

5. 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

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二、简答题

6. 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案】(1)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或者不执行这些程序,并且在公共政策成熟的基础上,把调查程序、决策程序、执行程序、评估程序等这些合理的程序变成制度和法律。

(2)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决策社会环境,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和参加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权利。

(3)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提高

当前,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入手,来改进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水平:

①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倡科学、民主的精神,破除各种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旧的决策观念,树立现代决策观念,如重视民众参与的民主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权力分散、下放观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观念,重视决策跟踪评价观念等。同时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环境,形成一种人人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并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的局面,促进多种公共政策力一案的优化与选择。

②形成一个以决策子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咨询和监督等子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公共决策系统。 a. 理顺决策子系统中各种决策主体的关系,既要保证党对公共政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和政府的决策权,充分发挥它们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b. 完善体制内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的地位,赋予这些研究机构以相对的独立性、主动权以及工作的灵活性,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主动提供咨询、建议,而不是被动地作政策调研论证,提高其权威性。

c. 大力发展体制外或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让其充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经验表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需要官方和非官方政策研究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制定出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

③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政策理论、力一法和技术,提高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公共政策研究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已发展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因此,为克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法技术落后的弊端,就必须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政策科学的基础理论。

④要保证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实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学,避免或减少重大的失误,就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则,将公共政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确定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依法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明确规定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使之对其决策行为负责。

总之,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工作的核心,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公共政策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公共政策活动的规律,把握我国的国情和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激发出一种创造性思维,促进公共政策研究与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是提高我国政府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宏观管理水平,重塑高效廉洁的政府公共管理形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

7.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答案】(1)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立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①问题的重新界定。随着政策过程由制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的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必要根据己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②政策目标的校正、修钊一或再确立。包括将原来模糊、不准确的目标加以明确化,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校正或修订原有的目标等方面。

③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包括:

a. 对基本可行的方案加以修正,使之更合理和适应变化了的现实;

b. 拓宽原有方案的适应范围或加强应付紧急事态能力;

c. 对证明基本是行不通的方案加以重新制定。

④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

a. 对政策效力的调整。指对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扩展或限制。

b. 对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指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主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客体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保证政策运行的连续性须及时调整政策主体,为保证政策的针对性,也须及时调整政策的客体。

(2)政策调整的原因

政策调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①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本身发生作用或者客观的政策环境自身的变化,使原来的政策问题发生了改变,或者解决了,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这就需要依据新的政策环境和变化了的问题,对政策做出调整。

a. 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制定的。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政策问题会发生变化,政策也会失去效力,成为过时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