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7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w ),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 )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 )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3)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 阐述价值规律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消极后果

【答案】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十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义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1)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十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多,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2)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在: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一方面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物质和意识究竟谁产生谁,谁在时间上先于谁的问题,也就是本原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第二方面问题实际上是回答人们的思维或者认识有没有可能达到与物质对象本来面目的一致,或者说世界最终是否可知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中,第一方面问题或者本原问题起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

间题。第二力面问题或可知性问题的解决,受制于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尤其是世界本原问题,是全部哲学问题中最高的问题、最根本的间题,其他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

②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划分哲学派别的重要标准,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如何理解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论述题

5. 经济全球化为何成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大大加快了,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第二,贸易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和劳务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第三,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竟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

(3)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的。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