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614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终止

【答案】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因此,政策终止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结束,也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开始。

2. 政策方案规划

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①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②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⑤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答案】

3. 公共政策工具

【答案】公共政策工具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政策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①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②委托政府其他部门; ③契约外包; ④经营特许权; ⑤补助; ⑥抵用券; ⑦市场供给; ⑧志愿服务; ⑨自我协助; ⑩政府贩售特定服务。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

4. 博弈理论

【答案】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小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在政治交易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目标与方案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在宏观层面上,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执行博弈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博弈理论使人们对于政府运作的认知逐渐扬弃了传统静态的层级节制观点,并进而转变为以动态的府际关系为核心。政治学的博弈理论认为,在冲突与竞争中,甸一个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收益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5. 事前评价

【答案】事前评价是指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事前评价的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①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公共政策是面向未来的,对未来趋势、发展规律把握得如何,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成败。②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做出评价。③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即通过对公共政策内容和外在环境的综合分析,对公共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做出预测和评价。

6. 利益集团

【答案】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①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②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

7. 支持联盟

【答案】支持联盟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

8. 利益分析

【答案】在公共政策中,利益分析必须与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需要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①人们在分析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分配什么利益,向谁分配利益,谁获利益多,谁获利益少等。这些属于事实层面的分析。②利益分析离不开价值分析,在利益分析中必须渗透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理念,为利益分析提供价值导向。③要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中寻找利益平衡,化解利益冲突,必须通过规范分析,达到激励和约束多元利益主体行为的目的。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政策研究?

【答案】在政策过程中,众多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愈来愈显示出复杂化趋势。如何化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作为社会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与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发展,便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1)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正是人们有生存、享受发展等各种需求的推动,才产生占有资源和条件的动机。利益的存在依赖于主体需求的确定,离开了主体需求,利益是不存在的。

(2)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只要是人,不论他(她)是伟人还是凡人,都需要生存与发展,都有利益要求; 而且只要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组织与组织中的成员的生存与发展,也同样需要资源与条件。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个人与组织,无沦是私人,还是集体和政府,都有与之相关的利益存在,利益的普遍性集中体现在利益主体的普遍性上。

(3)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要生存与发展,这自然就需要利益。所以,个人利益的存在显然具有基本的合理性。在公共政策中,最具有争议的还有一类利益,其存在是作为特殊组织所需求的利益,这就是政府利益。

(4)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资源与条件,其本身都可以在特定环境下用于交换。人们清楚可见,公共政策的不同主体所拥有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会经常出现在这些相关人员的交易行为中。其中物质利益,不仅可用于交换,而且会在交换中有“量”的体现。这说明利益分析既有定性讨论的基础,也有适当定量研究之可能。

10.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存在以下问题: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一方面,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 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2)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问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同时,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4)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