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706专业综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M. 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答案】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执行者(组织或人员)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十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M. 麦克劳夫林的方法论较“纯科学”的行为主义政策执行理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是在对一个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说明问题的,即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途径,说明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的相互调适对政策目标达成的影响。

2.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

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3. 思想库

【答案】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4. 官方决策者

【答案】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5.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

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而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控的内涵有以下四点:

①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②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

③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

④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

6. 结构优良问题

【答案】结构优良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人员和在少数几个方案中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结构优良问题的效用(价值)反映目标的一致性,这些目标是按决策者的喜好顺序排列。每种选择的结果要么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要么在可接受的可能的错误范围内。这类问题的原型是完全可由计算机处理的决策问题,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结果都可预先加以规划。在公共机构中存在的相对低层次的操作性问题中有一些例子可以对结构优良的问题加以说明。

7. 志愿失灵

【答案】志愿失灵是指第三部门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商品或服务的现象。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莱斯特. 撒拉门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按照该总结,“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第二部门的这一缺陷实际上在市场失灵部分己经有比较充分的说明。与政府部门相比,第三部门主要依靠自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志愿组织或者捐助者的偏好可能会导致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者人群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与缺乏足够资源的支持类似,志愿组织在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方面往往也存在困难。这种困难也成为制约志愿组织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8. 效率

【答案】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这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效率是在实践中最常遇到的价值标准之一,可以在两个层次上来理解效率这一概念:①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种比例关系; ②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还有可

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己经不存在了,则配置己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

9. 政策的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答案】(1)政策的内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实施的评估。

(2)外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以是由行政机构委托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大专院校进行的,也可以是由投资或立法机构组织的或由报纸、电视、民间团体等其他各种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

(3)内部评估最大的优点在于评估的主体本身就是公共部门内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但评估往往会附着一些自利行为,代表着某一部门的局部利益,这使内部评估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外部评估优点在于外部评估者更为客观,但是外部评估也存在获取资料困难等问题。可见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各有其利弊,在实践中,应把内、外评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10.工作环境

【答案】工作环境是指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二、简答题

11.简要分析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其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该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力法。前后对比法有四种具体方式,分析如下:

(1)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是先确定公共政策对象在接受公共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值,再减去作用前衡量出的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明了; 缺陷是不够精确,无法将公共政策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因素如公共政策对象自身因素、外在因素、偶发事件、社会变动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确区分。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这种方式由于考虑到了非公共政策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加精确,因此较前一种方式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