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二).. 13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三).. 26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四).. 38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五).. 50
一、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答案】(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 结合实际以及自己的体会谈谈:人的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各自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实现?
【答案】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现这一过程,要完成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两次能动的飞跃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事物的实质内容。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通过自己理性地思考分析,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
(2)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在掌握前人探索的真理基础上,用以积极指导我们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完善其理论成果。
3.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可以从下两个方面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原理?
【答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5.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案】(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