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许昌学院8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体和政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是我国的政体。

2. 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3.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4. 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二、简答题

5. 邓小平提出的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2)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6.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案】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7.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答案】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经济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重要内容,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就能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卞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8.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之,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起着积极的反作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具体表现在: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③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④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⑤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小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反过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反作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变革,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