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现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会意字

【答案】会意字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称为会意。用会意字造出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有异体会意

,从戈从止;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不人拿着武器走,有字、同体会意字两类。比如说“武”

征伐或显不武力的意思。

2. 声调

【答案】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例如“d ǐ”(底)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音节“底”(d ǐ)的声调。

3. 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4.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从而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它也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孽乳现象。

5. 修辞

【答案】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 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着力探讨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 押韵

【答案】押韵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又称“压韵”。汉字每字一音,一般皆有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的字用在诗歌的某行句尾,以增强音乐性,使其有回旋迭荡之美,并易读易记,悦耳动听。因押韵的位置通常在句尾,又称“韵脚”。诗经中的押韵格式流传至今最为普遍的有三种韵例:

①从句中位置来看,句尾押韵是最普遍的押韵方式;

②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一韵到底和换韵;

③从韵脚之间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又可以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三种。

7.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现代汉语的词汇可以依此初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二、简答题

8. 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或多余的毛病? 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5月3日,分局又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招认无名女尸”广告的当天,近100万份《解放日报》及时发至全国各地和本市的街头巷尾。

②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③贺兰县接到文件后,立即在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一致认为,文件说出了广大农雕和干部的心里话。

④大热天劳动,出汗多,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消耗得也多,不随时补充上去,容易徽生中暑。 ⑤目前正值印度黄金季节。全国游客纷至沓来,这种盛况为“黑市”生意提供稳机会。

⑥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⑦在俄罗斯社会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其巨大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历史唯物主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⑧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⑨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发射运载火箭。

⑩我们要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美丽前程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⑪他说他要写出三部巨著来反映改革开放前后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⑫文字字数最多不得超过3000。

【答案】①例①只说主语“分局”和状语“又在……当天”,就另起一个分句,因此第一分句谓语残缺。删去头一个“的”字,加个逗号,第一分句就有了谓语。

②介词“通过”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使句子缺主语。可删去“通过”和“中”,让“多年……

活动”做主语; 也可以把“通过”改成“在”,或者删去“中”,让主语承前省略。

③第二分句缺主语,“一致”前应加“会议”做主语。

④“发生”多余,可删去。

⑤“黄金季节”前缺定语“旅游”,其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游客”前的定语“全国”也多余,应删。“机会”前也应加定语。

⑥状语残缺,缺介词“与”。“和自己共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是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不能做动词性词语“分道扬镰”的状语。要做状语必须在这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前加介词“与”,让它们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做“分道扬镰”的状语。

⑦状语“正”多余,应删。“方兴未艾”中的“方”,意思就是“正”

⑧“的”以及宾语中心“殊荣”多余。因为前文已经有了“荣获”

⑨状语不完整,缺少介词“以”。应在“太平洋”的前面加上一个介词“以”,这样才能与后文中的“为”照应。

⑩“的美丽前程”是多余的,“一份”也是可有可无的。

11○“来”字多余,“反映”后缺“了”,“以及”也是多余的; 这句话把“说”改为“用”,删去多余的“以及”也通。哪个改法对要看上下文才能决定。

12○“最多”是多余的。

9. 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共同语和方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源异流,不相互对抗,相互影响。都能满足一定社会交际的需要,都具有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区别

使用范围不同:

①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②民族共同语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2)联系

①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②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

③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

④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总之,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很长时间里仍与共同语同时存在。

10.什么是义素? 义素分析有什么用处?

【答案】(l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称词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