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之比较文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具体如下:
(1)从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视域来看,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既不属于第一世界,又不属于第三世界。
(2)后殖民批评者绝对不愿意返回第三世界那方贫穷的故土定居,如果归返故土做短期的讲学,他们在知识结构及学术身份上所凭借的是西方,他们是受聘于宗主国的西方教授,在本土大学开设学术讲座时颇显一种傲J 漫,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第一世界的代言人。
(3)在西方学界,后殖民批评者又转换身份,摇身蜕变为来自第三世界的非主流人物,是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并且非主流得相当彻底,凭借故土的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向第一世界挑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背景及其普世主义的原则下,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就是一种充足的理由,他者给予的同情正是在这一充足理由下可以获得。
因此,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文化身份的转换相当复杂。
2.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3.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4.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
5. 比较文学可从国外汉学中吸取些什么?
【答案】(1)梳理中外文学交流史
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在这样做之前,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外播史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转来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质,判断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继而在历史新时期向国人、向全世界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时,才有更加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文化信息。
(2)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
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回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而国内这样的翻译家虽代不乏人,却为数不多,而且国内的译介学研究也不如国外活跃。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做法一一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方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等,当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3)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热潮,而译介之举决非为译介而译介,而是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有些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译事既己有成,余下的就是如何消化吸收的问题。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了不少范例。
(4)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不仅有利十“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十我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深化。
比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近年来国内学者多所创见,而西方汉学家在框架体系、言说类型、个案比较、术语辨析等方面提供的范例,我们也不可不知。
6.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口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论述题
7. 试述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答案】(1)译介学
国外汉学家在直译与意译之外,还创造了对译法、押头韵、弹跳格、拆字法、并置法等等多种方法。而在实践之余,他们又喜欢叙说译事的甘苦,翻译的创见和成说,这又为学术界提供了某种理论总结。所以,无论是具体实践还是理论探索,国外汉学均给中籍外译以启发。
(2)鉴赏与评价国外学者的文艺观、价值观以及趣味好尚,与我们不尽相同,甚至相去很远,这就决定了国外学术的独特性与歧异性。
①表现在选择研究对象方面(在此也包含着鉴赏与评价眼光)。有时,我们会看到我弃人取、我轻人重的现象,如关于寒山诗、房中术的研究。
②表现在实际的鉴赏与评价方面。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美学与社会价值所做出的阐述、剖析和褒贬,与中国学者的评价和鉴赏很不相同,很多是在国内论坛上所不曾见过的。
(3)影响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