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众许摩诃帝经》及其佛陀形象研究

关键词:佛传,众许摩诃帝经,佛陀形象

  摘要


佛陀传记是记录佛陀一生事迹的经典,它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及其向大乘佛教过渡时期。自《阿含》、《律部》中散见佛传至各专传形式佛传的形成,各派都纷纷辅以本派对于佛陀的理解和阐释,自然会出现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局面。北宋法贤译《众许摩诃帝经》,是众多佛传类经典中翻译年代较晚的一部小乘佛传。以叙述佛陀化众出家,光大僧团为主体,从释种来源说起,到佛回迦毗罗城化度释种为止,属说一切有部的佛传。对于它的专题性研究能够明晰佛陀形象的演变脉络,还能够对比出与大乘化佛传的异同,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众许摩诃帝经》的十三卷经文,结合与之有“同本异译”关系的律部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比较,考证二者的关系。在梳理《众许摩诃帝经》佛陀成道历程的过程中,加入他佛传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对比,得出《众许摩诃帝经》所述佛传的特点。进而在全文的尾章,通过太子、教主、神三个层面总结《众许摩诃帝经》所塑造的佛陀形象。
第一章介绍了《众许摩诃帝经》的译者、翻译背景以及十三卷内容的概说,了解《众许摩诃帝经》是法贤于端拱二年(989)在宋官办译场传法院译出。内容多涉及佛传,仅第一、二卷讲到“众许摩诃帝”(即三摩达多王)。于是,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对比中,便以“三摩达多王”为切入点,考察二经关于“世界成立”、“王种次第”两部分内容翻译的异同,最终得出二经同本异译关系成立。
第二章详细梳理了《众许摩诃帝经》佛陀成道历程与其他佛传在降兜率、托胎、诞生、出家、降魔、成道六个阶段的异同,所得结论为,《众许摩诃帝经》所述佛传有三个特点:以“讲述”性叙述模式为主体,以“降魔证道”一体为特色,是塑造“现实佛”形象的代表佛传。《众许摩诃帝经》中的佛陀是一位踏踏实实修行求真理的人间佛陀。
第三章从三个层面对佛陀的整体形象做了探讨:太子形象、教主形象和神的形象。将经文中对佛陀出家前与出家后的描述归结起来,分析佛陀作为太子时期到成长为教团领袖,以及演变为神后的三个阶段形象的不同特征。再抽离其中神化的情节,得出全文的结论,《众许摩诃帝经》的佛陀形象是具有“神通”的凡人佛——他平凡又非凡,尊贵又和蔼,面对严酷的抉择,经受痛苦的考验,总是呈现着智慧,绽放着坚韧,时而超然莫测,时而逼真朴实,时而孤傲独立,时而平易近人。他按照自己觉悟的方式,朝着那个不可思议的生命世界,从容不迫地走着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