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703文学理论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私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2. 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 浙西词派

【答案】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得此名。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埠日、沈登岸、龚翔麟。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4.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5. 尚书

【答案】《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

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6. 铁崖体

【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祯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祯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二、简答题

7. 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有其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义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1)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

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

(2)窦娥是一个悟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形象

窦娥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 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 她烙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3)窦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一出场,便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 她反抗“改嫁”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 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体”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

(4)窦娥还具有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 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仲冤,这充分表明了

窦娥不向黑暗的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总之,窦娥正直善良、勇敢坚贞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本来是民间普通的妇女,然而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同情。关汉卿高度赞扬她善于反抗、善于斗争的精神,窦娥性格的二重性却致使其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8. 简述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答案】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具体如下:

(1)西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①主要作品

西汉的咏物赋有贾谊的《簴赋》(残),刘安的《屏风赋》,刘歆的《灯赋》(残),扬雄的《都酒赋》等。还有枚乘的《忘忧馆柳赋》,中山王刘胜的《文木赋》,公孙诡的《文鹿赋》,路乔如的《鹤赋》,羊胜的《屏风赋》,以及邹阳代韩安国作的《酒赋》、《几赋》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文失传而名目可考的咏物赋,如司马相如的《梨赋》,刘向的《雅琴赋》、《围棋赋》等。

②作品类别

西汉诗体赋的咏物一般可以分为:

a. 单纯咏物的,如刘向《熏炉铭》等;

b. 咏物寄慨的,如羊胜《屏风赋》、孔臧的《蓼虫赋》等;

c. 咏物、隐喻、调侃兼而有之的。如扬雄《都酒赋》等。

(2)东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咏物赋发展到东汉时期,西汉赋坛流行的那种四言体赋逐渐发生了变异,数量逐渐减少,四言咏物赋逐渐让步于骚体的咏物赋。虽然同是咏物,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也有继承关系,但无论从句法形式,还是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说,东汉的咏物赋都表现出和西汉四言咏物赋不同的风貌。

①东汉早期咏物赋多用“咏物寄意”的创作模式

东汉前期,骚体咏物赋中的大多数篇章,如班固的《竹扇赋》、班昭的《缄缕赋》、《大雀赋》、《蝉赋》等,仍多采用四言咏物赋“咏物寄意”的创作模式。

②东汉中后期咏物赋多用“借物抒情”的创作模式

东汉中后期,张衡的《扇赋》、蔡邕的《短人赋》、《笔赋》、《伤胡栗赋》、《蝉赋》、《弹棋赋》、《霖雨赋》等,己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状物,其侧重点是把咏物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性状当中能引起人的主观感受、或者说能与人的感受相契合的方面着力进行描绘,使之成为人的主观感受的某种外现。这样,“咏物寄意”变成了“借物抒情”。此外,马融、蔡邕、王逸、繁钦等人的赋作也都有上述特点。其中蔡邕的赋尤其突出。他所作《笔赋》、《伤胡栗赋》、《蝉赋》、《弹棋赋》、《霖雨赋》,都是有所寄托而作,不仅在题材内容方面突破前人,而且在表现方式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咏物赋的倾向。

9. 简述陈子昂诗歌复占倾向的得与失。

【答案】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只有陈子昂登上文坛后,才大力倡导革新,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