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2. 方回

【答案】方回是元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款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赢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派”之殿军。所著《灜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生平事迹见《元书》卷八九。

3. 元白

【答案】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二人为好友,文学观点相近,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皆擅歌行、排律,诗风平易浅切,通俗流丽,于中唐诗坛影响甚大,但后世褒贬不一。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棋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4. 春秋笔法

【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5. 太康文学(太康之风)

【答案】“太康文学”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为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6.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二、简答题

7. 举例说明《史记》人物刻画的特点。

【答案】《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史记》人物刻画特点表现为:

(1)人物共性和个性的展示

《史记》中的人物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些人物都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的。如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樊哈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因此,他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2)注重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在项羽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 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及百姓疾苦。这些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且更加真实。作者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把人物的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融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3)旁见侧出的互见方法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

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总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二千年的历史,是一副历史人物的画卷。因此,《史记》的文学性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其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法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8. 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5)著名演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