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1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2. 能指(signifier )/所指(eignified}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3. 信息主权
【答案】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 大众
【答案】大众(mass )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卞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 ④流动性; ⑤无组织性; ⑥同质性。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其代表学者和卞要贡献是什么?
【答案】(1)概念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
向发生的变化。
(2)代表人物
“说服性传播”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霍夫兰。第_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的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
(3)主要贡献
①这次研究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揭示效果的形成并小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②这些研究结论,同样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③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等,在许多研究中,这些方法是综合并用的。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与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力一法。
6.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7. 你认为知沟是社会结构造成的,还是个人兴趣造成的? 为什么?
【答案】我认为两者都有影响,社会结构的影响较个人兴趣更大一些。短期来看,个人兴趣决定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量,可能会弥补一定时间内,在这一领域知识上,不同社会阶层人们之间的知沟。但是从长期来看,个人兴趣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在知沟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诱因的角色。大众传播不是导致知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却是促进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知沟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得越多的话题,越容易产生知沟现象,媒体报道较少的话题,反而不容易出现知沟。这说明,如果仅仅增加传播中的信息量,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带来的传播技能和兴趣上的差距,不但无法消除知沟,反而会增大知沟。
三、论述题
8. 传播流研究的卞要成果有哪些?
【答案】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和创新的扩散等。
(1)拉扎斯菲尔德把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称为意见领袖,其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①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
②一般而言,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
③在多数情况下,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
④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意见领袖可以为追随者提供建议,除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外,一般还经常与人交往,积极地向他人提供信息。
⑤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2)大众媒体经意见领袖过滤再到个体的信息流动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传播假说阐述得并不充分,甚至超出了其证据的支持范围。但是这一发现却影响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方向,加上之前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5w 模式的影响,大众传播研究开始关注信息从大众传播,经过群体、意见领袖等中介,最后到达个人的流动过程,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传播流。
(3)创新的扩散是指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的传播过程。创新扩散的研究涉及农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新闻传播、营销学、地理学、一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