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2. 试述现代科学是如何揭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的。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3.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小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4. 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这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4)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5.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认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

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已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没有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必须靠直接经验。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但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6. 马克思提出的俄国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

【答案】马克思提出的俄国直接可以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1)俄国具有革命的条件

①物质基础: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从而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国情: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对薄弱的环节;

③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沙皇俄国的落后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小满。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作用

①三月革命

a. 爆发: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

b. 结果: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②四月提纲

a. 背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采取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