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不同运动模型诱发运动应激性溃疡的实验研究及中药大黄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力竭;运动应激性溃疡;中药大黄

  摘要

摘要 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基础研究大多是建立在运动力竭模型之上,这是运动生理学基础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其原因主要有:一、运动性疲劳的表现及发省级制的复杂性导致建模过程中难以判断疲劳发生、发展和鉴定疲劳程度,而且目前尚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性疲劳模型;二、混淆运动性疲劳与运动性力竭的概念,力竭被看作运动过程中的疲劳的延续或深层次疲劳。但应该注意到运动性疲劳是机体对运动负荷产生的生理性反应属于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而运动性力竭则属于病理性反应,机体的多项生理功能都受到了损伤。
胃作为对运动应激反应最显著的器官,可引发运动应激性溃疡。近年来,运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范围广(尤其是中长跑、马拉松、竞走、自行车赛等)、频率高,普遍发生于运动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力竭性耐力运动项目,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甚至中止比赛,且易反复发生,如有病史的运动员在进行中小运动量训练时就会出现胃酸、腹痛出血等症状,使溃疡加深成为深层溃疡,影响正常的训练,可见应激性溃疡是限制大运动量、高强度项目成绩的主要因素。
中药大黄的主要效应器官是胃肠道,其主要药理机制是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胃肠粘膜,防治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改善胃肠粘膜血流灌注,促进胃肠粘膜细胞消化、分泌和吸收功能恢复,提高对胃肠营养的耐受性;其次大黄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药理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胃肠道机制实现。
本实验研究通过观察不同运动对应激性溃疡(胃是对运动应激比较敏感的器官)的影响,分析运动性疲劳与力竭机体的变化,探讨二者的区别。并根据运动性疲劳与力竭概念以及动物行为学的特征,尝试建立规范、标准运动模型,研究运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大黄对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今后研究运动性疲劳与力竭提供实验依据。
本实验选用SD雄性健康大鼠40只,体重220-250g,进行随机分组:安静对照组(A)、力竭组(B)、力竭+药组(C)、疲劳组(D)、疲劳+药组(E),每组8只。除A组在安静状态下取材,其余各组在达到实验模型要求的运动效果后即刻取材。
实验结果表明:①中药大黄对于大运动量影响实验动物正常生长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说明大黄可能通过对其主要效应器官(胃肠系统)的改善作用,缓解了运动应激对机体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②大强度运动性疲劳与力竭模型均可作为造胃肠溃疡模型;③疲劳模型的溃疡仅存在与粘膜表层,粘膜表层上皮细胞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特有修复方式进行修复,可认为是生理性变化,而力竭模型造溃疡则产生深层次损伤,可属于病理性变化。④ C、E加药组相对于各对照运动组,运动应激性溃疡程度都明显减弱,表明大黄对运动应激性溃疡的有良好的抑制作用;⑤实验研究发现,大黄对运动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主要是从加强自由基代谢,抗氧化,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等方面改善了胃粘膜的防御机制;⑥运动性疲劳与力竭存在本质不同(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提出运动性力竭模型可以作为对过度运动损伤进行研究的主要手段,而疲劳模型可用来解决运动性疲劳领域中的课题,为竞技训练和全民健身做好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