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小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②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2.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
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 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矛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世界的矛盾,因此掌握了矛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人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用。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3.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真理又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1)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不,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b.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②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a.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a.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b.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辩证统一的。
a.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相对性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b.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与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4.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答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以下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答案】(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
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资本一般”问题。他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性’,,即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